“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在盥洗用的青铜盆上刻下铭文:要是能够一天自新,那就应该天天自新,持续不断自新。显然,成汤是在提醒自己,每天洗掉身体上的污垢时,思想上、品德上的污垢也要及时清除。就是说,每天都要省察、检讨言行中的错误,迅速改正,并且持之以恒。——这是讲君主修身。
周成王(武王之子)初年,康叔(武王九弟)受封于卫(后来的卫国),管理殷商遗民七族。康叔年少,摄政王周公(武王四弟)作诰词,对他进行全面指导。其中,周公有以下告诫之语:“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你是个年轻人,却担负了重大责任;你接受王命领导殷民,也就是辅助周王顺应天命,使殷民成为周朝的新臣民。——这是讲君主保民。
《诗经·大雅·文王》是祭祀周文王的诗作,分七节,每节八行,共五十六行。开头四句为:“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意是:文王的神灵在上方,显明于天堂;岐周虽然是个古旧的邦国,已受天命展现新局。——这是讲君主治国。
曾子选择以上三个事例,就是要说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结语。君子,指有德的君主。无所不用其极,谓无处不竭心尽力。曾子实际在说,有德的君主不断修身,真诚保民,全力治国,都要用尽一切适用的办法和政策,以达到目的。
“无所不用其极”原本是正面义,表示肯定和赞许。后来亦衍生出负面义,表示揭露和批判。作为成语,今人常用其负面义,已不大顾及其正面义。
本文所引与上文所引,目的相同。一方面证明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其文化基因和历史依据;一方面说明作为未来执政者的大学士子,要以先贤为表率,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千方百计地让民众幸福,让家国繁盛。应该说,曾子以古鉴今,是一种笼统的概述。另外,他之所以引经据典,是为了使他的解释更引人、更丰富、更深刻,总之是更有说服力。
引文三个古典都强调“新”,故程颐、朱熹亦在新字上做起了文章,把古本《大学》的“亲民”改成了“新民”。朱熹还把原本的文字顺序作了调整,以这节文字作为“传”的第二章,并在后面加注“释新民”,说这节文字是专门阐述大学三纲第二条的。根据前面的解释,可以看出程、朱二人改“亲民”为“新民”是主观臆断,朱熹此注亦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