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发生在一个叫做云顶村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
与许多中国乡村一样,这里有优美的风景,峰峦叠翠,云中仙境,万里平畴。这里有悠久的文化,泥金彩漆、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引人入胜。这里有优良的民风,勤劳淳朴,大气善良,乐于助人。这些基因根植于村官方春天的身上,尽管他已进了城,安了家,收入颇丰,尽管他的妻女希望他留在城里,把自家生意打理得更好,给予家人更多的关爱,方春天仍然选择回到农村。因为他与许多村官一样,有一颗初心难以忘却,就是希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春天的马拉松》塑造了一位有情义、有担当、有纪律的年轻基层干部形象。
村民方嫂曾经照顾过方春天,想让他在为自家的竹林征用经济补偿上开后门、破规矩。方春天秉公处理,想在其他方面“补偿”方嫂,颇费周折帮她见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毛脚女婿”,改变了方嫂看不起手艺人的传统思维,终于促成了一对有情人。老护林员本来和他的小孙子相依为命生活在山上,方春天通过孩子母亲寄包裹留下的地址,到城里接回了她,并说服老护林员让孩子回到母亲的身边去生活。村里刘家穷、方家富,家族间矛盾很大,方春天一视同仁,为早日给刘家村修路,敢于承担责任,先斩后奏。承包村里工程的建筑商想以次充好,让方春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接受有水分的报价。方春天断然拒绝副镇长的说情和建筑商的利诱,给他们上了一道“钢筋大餐”,直至把他们推上了党纪国法制裁的审判台,让贪官哑口、奸商汗颜。
《村级权力清单》(简称“36条”)规定1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要到镇里去搞招投标,这样就比较费时,而雨季就要来临,村里的路不修不行,老百姓等不起。方春天提出由村里出资把修路工程拆分在村里搞招投标,既保证公平公正,又赢得时间。但有干部反对,说这样搞变通违背“36条”,是有政策风险的,搞不好要承担责任。是墨守成规还是担责揽任,是遇到矛盾绕着走还是实事求是想办法,是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还是敢于为民请命,面对利益的诱惑、亲情的考验、上级的质疑,方春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奋力跨过脚下的荆棘,为心中的梦想向前奔跑。
官员只有把责任看得比权力重,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在村民选举中,不是新一届村长候选人的方春天仍然高票当选,上级组织根据村民组织法肯定了方春天合法当选,使那些处心积虑打压方春天并且不择手段拉票的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公道正气,自在人心,许多像方春天一样可爱可敬的村官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使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变成现实。
十日谈
光影七十,奋发共进
责编:杨晓晖
明请读《伶仃洋上大写的人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