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优先考量
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开放日活动就有数百名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咨询招生政策,其中还有高二的学生“提前”一年来了解信息。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了,对学制、培养特色都很懂。“以往有学生因为分数高就觉得8年制比5年制分高所以更有面子。现在也有人关心5年制,觉得后续多元选择更适合自己。”分管教学的学院副院长胡翊群说。今年新增的儿科学将集合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医院强强联合培养,考生家长对这个上海市紧缺专业也颇为关注。
“选择一个专业其实是在为未来从事的事业选择一个行业,所以不妨把视野拓宽。”上海健康医学院副院长唐红梅给出了另一个视角,“当下大健康是热门关键词,在这个巨大的产业里会产生很多新角色。比如我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健康管理师,是整合医疗资源、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的关键人物;今年推出的新本科专业口腔医学技术,将培养具备一定医学知识、人体工学、计算机技术等综合知识体系的口腔卫生师,”此外,影像医学技术、医疗产品管理等专业都是“上海唯一”,是针对行业发展需求而生,这些专业也能帮助学生未来在大健康产业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注提前批次
上海政法学院招办负责老师给出了一些“技术性”建议:提前批次给考生增加了一次选择的机会,但必须注意的是,提前批通常是比较特殊类型的专业,如公安军事类、小语种等,如果不明确意愿,则不用为了增加被录取机会而填报不符合自身期望的专业。
“今年监狱学、监狱学(社区矫正方向)这两个专业及方向列入上海提前批次招生,法学、知识产权和监狱学三个专业为普通批次,所以对于喜欢并适合法学专业、今后拟从事司法警察和法律职业的考生来说,是增加了一次填报志愿并被录取的机会。”
不应分分计较
《生涯发展教育研究》杂志组稿人钱静峰指出,这种纠结来自2种不同视角,其实体现了学生生涯体验程度的两类人。“生涯体验充分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较为明确的方向,通常会优先选择专业。而体验不充分的学生常常处于‘选什么都迷糊’的状态,或许‘学校优先’更适合。”
“根据分数尽可能选择层次高的学校,专业可以在入校后慢慢选。”钱静峰指出,实际上行业中体现的合作性越来越高,学人文的可以负责维护客户关系,学心理的负责客户体验设计,学计算机的完成开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却可以是同一个团队。而且,大学专业也正往宽口径方向发展,一方面鼓励合作交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留出余地”。
钱静峰认为,家长和考生的困惑往往来自对职业缺乏多角度认识,将专业与某类单位某种职业简单画上等号,狭义理解专业能够匹配的职业,有时候是在“为不需要焦虑的事情焦虑”。
此外,专家还提醒不应拘泥于“分分计较”,将不喜欢也不适合自身发展的院校、专业按照所谓的“常理”来填报志愿,应当遵循“宁做鸡头,勿为牛后”。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