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座建筑,始建于1884年,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完工,还在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为什么建造的时间会横跨三个世纪?有着这么一个个的疑惑,所以一到巴塞罗那,就直奔而去。
还没有靠近,远远就看见犹如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山矗立,呈现出浅咖啡近灰色。走到面前,顿时震撼。一个庞然大物,头顶上是一个个犹如锐利的山峰团团相围,细细一数,竟然有二十来个之多。而整个向上攀援的四周,有无数个人物塑像、无数个山脉、洞穴、房屋、无数个飞禽走兽、花草树木。
这就是巴塞罗那地标之一、世界著名建筑,当初被命名为贫民大教堂,曾经一度改名为新教堂,最后定名为圣家族教堂。引入注目的是,在峰顶,有几乎高耸入云的塔吊还在盘旋、转动,伴随着大大小小的脚手架,由此显示它还未完工。
我急切地想拍下这座建筑的整体风貌,往它的北面走。我边走边驻步往回看,一直到了将近七八十米的地方,才发现照相机勉强可以摄下它的全身。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我面前有一个小水塘,蓝天阳光下,建筑在水塘里有投影,我急切地围着水塘,寻找其中的庞然大物。
在建筑面前,我一步一步看着,不时抬起头来,仰视那高高的峰顶。我注意到了,在周围庞大的“山岩”上,很少有直线,多为曲线、双曲线,呈波纹状、S状、抛物线,物体基本为螺旋、锥形,整个建筑充满韵律和动感。这就同这幢建筑的设计师安东尼奥·高迪有关了。
高迪,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也可以说是一个设计天才、“怪才”。在巴塞罗那街头,经常会看见有些建筑的屋顶、阳台或者是大门,甚至是色彩,都与众不同。乍一看,令人有些吃惊,因为总是出现非直线、高高低低、波浪形,甚至人行道铺设的地砖,也是奇奇怪怪的图案,让人有些目瞪口呆、不能适应。据说,高迪有句名言:“直线属于人类。”也就是说,高迪的目标是不用我们早已习惯的直线构造,而是要用曲线来完成他心目中的建筑。也许我们是外来人,也许我们是初步接触大街小巷高迪的建筑,真有些不适应,走在这样的路上,甚至还有晕眩的感觉。没有想到,高迪在小的建筑上不断推行和实践他的建筑理想和主张,在这么一个高耸入云的圣家族教堂上也固执地实行他的建筑理念。
建筑有95米长、60米宽,可容纳万人之多。但是,在一开始,高迪并没有插手这里。只是在开始动工的第二年,我揣测,或许一开始的人选并不符合要求,或许是人们想到了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不是有一个近在身边的高迪么?于是,高迪接手。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高迪在这里整整奋斗了四十年!仿佛是一语成谶,高迪说过,他没能参加这个项目的开头,也始终不能看到这个项目的竣工。一直到他去世,人们承袭了高迪的理念,继续建造这么一个可以说是明显带有高迪印记的建筑。有意思的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受了这么一个并没完成的建筑,而且将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说起高迪,西班牙人至今还扼腕唏嘘,说他真是一个一生只为建筑的大师。高迪那个时候,也许建筑设计不会带来富裕,他总是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终身也没有娶妻成家。当然,也许是高迪对建筑设计太投入、是一种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而把一切都弃之不顾,或者说全忘了。尤其是在完成这个建筑的整整四十年里,高迪每天都不离开,除了设计,哪怕是一些微小的构思或者是摆设,他都亲自动手、忘情投入,以至于偶尔走在街上,有人还把他当作乞丐,甚至会掏出几个小钱给他。高迪不拒绝,也不表示谢意,只是低头冥思。不幸的是,也就是在他已经在这里奋斗了四十年的时候,一次上街,遇到车祸而身亡。当时路人还以为只是撞死了一个乞丐,并没有多少人在意。一直到两天后,才有一个对他比较熟悉的路人发现这就是高迪!于是,巴塞罗那全城人为其送葬,并且让高迪安葬在这座他为之献出全部身心的教堂地底下。
仰望着这座全世界罕见的庞大建筑,听着高迪的故事,我感慨良多。世界上真有些奇才,似乎就是为了自己所喜欢、所崇仰的东西而来到人世,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伴随他们一生的往往还是穷困、潦倒、孤独和疾病,可他们还是那么执着、坚定、旁无他顾。最后留给后世的是他们一生心血凝成的珍品,同时还有他们那奇绝、令人永远感叹回味的人生故事。
近日在晚报上看到消息,巴塞罗那透露,圣家堂将于2026年完工,以纪念高迪去世一百周年。
我们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