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导赏,是一项在经济上付出很可能小于收益,但是在精神上收益远胜过付出的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有院团无暇顾及、民营企业无力投身,因而成为“空门”。
在多方扶持之下,戏曲进校园坚持了十几二十年,终于收获了京昆粉丝之后,大家意识到“导赏”对于艺术普及、观众培养、氛围营造的意义。加之,“一团一策”的大力推行,使得“场团合一”的文艺院团还有了自己的剧场。院团希望场地更加红火,增加了导赏活动,例如上交每年暑期举行夏季音乐节、音乐好邻居等面向全年龄段的交响音乐普及活动,国际舞蹈中心会举行“舞空间”公益系列讲堂……
院团积极投身,又刺激了仅拥有场地但没有“绑定”院团的剧场,于是文化广场举办了“剧艺堂”、东艺举办“观众开放日”等。接着,一些公共空间也注入文化氛围,如思南公馆先后以“思南读书会”“思南享艺会”闻名,以至于发展成“城市空间艺术季”……
今晚,中国大戏院将上演英国巡回剧团的《奥赛罗》,演出前也将举行小型导赏活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大家不陌生,但是以当下视角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穿西装的欧洲裔演员扮演剧本中的摩尔人将军?演出前,白领杨妍青已经报名了导赏活动,一探究竟。
但是,以上“导赏”活动大都集中于市中心城区。而上海市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则在空间上,做到了把“导赏”送到家门口。自2016年以来,每年为市民“定制”、更倾向于服务远郊的文化配送需要的大中型演出不低于1500场。与此同时,导赏类的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总计超过1000场——比小型演出更受追捧。
而且,加上市民可以直接在“文化云”上表达观感、提出建议,成为配送大数据集纳的依据。大数据显示,居民对于“如何看懂”“怎么欣赏”的诉求最多。大数据还显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年轻段人群也比以往拓宽很多,更多40岁以下人群,对艺术的“所以然”兴致盎然。人群的拓宽,也显示出更广泛、更深入的求知欲,因而也促进了“导赏”课的热门。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