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风果敢、说到做到的杜特尔特,最近却因为一起扫毒过程中的离奇血案,被置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细查之下,这位堪称菲律宾“林则徐”的总统为政之艰辛,禁毒之艰难,令人唏嘘不已。
女童命丧警察枪口
“禁毒战”处风口浪尖
6月底,3岁小女孩乌皮娜在菲律宾警方的一次扫毒行动中不幸中枪身亡,成为3年来菲律宾“禁毒战争”中已知最年轻的遇害者。
但对于乌皮娜的死因,警方与家属却各执一词。警方称,当时警方在马尼拉附近搜捕疑犯,女童遇难是因为疑犯将女童当作人肉盾牌。而女童的母亲表示,警方当时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冲进她家时,他们正在睡觉,女儿被一颗流弹击中。
尽管目前涉事的20名警察已被停职调查,但是此事却成为一个导火索,将菲律宾“禁毒战争”推向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7月1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联合国对菲律宾大规模扫毒中的血腥一面展开调查,并在一年内发布一份全面的调查报告。联合国称,报告将重点关注未经正当司法审判的“法外杀人”,未有证据做支撑的随意逮捕,以及“强迫失踪”等事件。对此,菲律宾官方表示强烈反对、无法接受,并批评决议充满政治偏见。
事实上,决议虽然通过,但是国际社会对菲律宾扫毒运动看法的分裂十分明显,而这种分裂多少也反映出这些国家对于反毒禁毒的看法。在当天的投票中,18个国家投了赞成票,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而日本和巴西等15个国家投了弃权票。
另一方面,相对于西方媒体频将镜头聚焦横尸街头的毒贩及其痛哭流涕的家人,菲律宾国内的民意却几乎没有大的波动。尽管屡有扫毒行动中的负面新闻出现,但以铁腕扫毒获得大量支持的杜特尔特仍拥有79%的支持率,这对一个已在职3年的总统而言堪称不可思议。
“杀无赦”说到做到
铁腕总统备受争议
如果说杜特尔特有什么特点,那么说到做到肯定是必选项之一。
此前,不少菲律宾总统都表示会厉行禁毒,然而最后都不了了之。杜特尔特不一样。当选总统当晚,杜特尔特便高调宣布“禁毒战”的开始:“(我)不惜杀掉数万人来终结非法毒品交易。”
3天时间,58人横尸街头,在西方媒体将镜头对准街头的血迹与眼泪的同时,杜特尔特鼓励警方再接再厉。不到两个月,这一数字超过了659人,另有超过50万毒贩和吸毒人员投案自首,菲律宾全国各地的监狱与戒毒中心爆满,甚至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饶是这般,不少自首人员表示,宁肯待在监狱里,因为这里起码是安全的。
这一切,都来自于杜特尔特一道近乎“杀无赦”的命令。
据菲官方解释,这一命令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警方在抓捕毒贩时,若遭遇反抗可直接将其就地处决;第二,社会人士在发现毒贩时,也可以直接将其击毙。为鼓励民众参与,杜特尔特还规定,击毙毒贩可以获得一笔15000菲律宾比索(约合人民币2000余元)的资金奖励。
用通俗的话说,这一政策等同于赋予了政府军警,甚至是民间武装不经司法即可夺人生命的权力,也就是“法外处决”。而且,这种夺取行为还受到金钱的诱惑。
虽然杜特尔特强调不可滥用职权,但在实践过程中,“杀无赦”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滥用。有贩毒集团互相火并的,有毒贩互相灭口的,有街头交火导致无辜民众死难的,还有警察曾参与贩毒,但为了掩盖,便借扫毒之名杀人灭口的。
对于扫毒行动存在的阴暗面,联合国及美欧等国提出批评,杜特尔特则强势回击:“除了批评,你对我的国家做了什么友善的举动?”
政治腐败贫困差距
令菲国“毒瘤”难除
但即便强势如杜特尔特,也有头疼犯难的时候。
杜特尔特曾誓言“不惜流血”,用3到6个月解决毒品问题。如今3年过去了,血流了不少,毒品问题却仍旧没有解决。
据菲国家警察总署6月18日发布的数据,扫毒运动至今,共有约6600名涉毒人员被杀,24万余人被捕,153万余名人自首或投降。警方表示,在全国42045个行政区中,已“清除”了12177个行政区的毒品。
显然,成就是巨大的,但前路依然艰巨。而且,不断增加的伤亡,尤其是民众的伤亡也在民间激起恐惧。调查显示,约有5100万名菲律宾人都害怕自己成为扫毒战的受害者,尤其是贫苦民众。因为到目前为止,被打死的几乎都是最底层的小毒贩或贫民区的普通民众,而真正的大毒枭几乎没有。并且,贫民区的民众更多地遭遇了警察的暴力执法,甚至是钓鱼执法。一些警察为政绩和奖励有意栽赃。而最大的恐惧,还是在于“法外处决”横行带来的致命难题:当任何一个人被诬告是涉毒人员时,有可能未经查证与审判便命丧街头。
对此,杜特尔特显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显然低估了菲律宾社会与毒品问题的复杂性。世族横行、政治腐败、权钱勾结,一直是导致菲律宾禁毒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菲律宾最严密的国家监狱——比利彼得监狱中,一些大毒枭迟迟不被审判,反而生活条件还不错,并能继续控制全国的毒品贸易,报复曾经打击他们的警察与官员。
对此,杜特尔特显示了强硬果敢与毫不留情的一面。2017年7月,菲警方突袭了一个大毒枭的老巢,而这个毒枭竟是奥三棉示市市长帕罗吉诺戈。在帕罗吉诺戈家中,警方查获了大量手榴弹、步枪、手枪和金钱,以及1000克冰毒。帕罗吉诺戈曾公开承认当副市长的女儿和大毒枭孔拉格是恋人关系,但又否认与贩毒有任何关联。
今年3月,杜特尔特宣布将起诉40余名涉嫌参与毒品交易的地方高官,其中多数本已报名参加5月举行的菲地方政府及议会选举。
然而,毒品泛滥的另一个根源——贫困难以应对。在菲不少贫民区,都存在女性在国外做菲佣养家,家里的孩子与青年吸毒贩毒的情况。这与贫民区缺乏有效的社区治理相关,也同菲国内经济不发达、青年失业率高有关。虽然近年来在杜特尔特的治理下,菲律宾经济增速不错,但这种增长至少到目前还没能惠及大多数贫民。
时至今日,菲律宾贫富差距之大,令人咂舌。以占菲全国GDP近1/3的马尼拉为例,富人区不只是与贫民区在距离上分隔,甚至有专门围栏与检查站,戒备森严。外部车辆驶入富人区时,必须接受检查盘问。富人区里面是美国风格的独栋别墅,干净整洁。但从这里往南数十公里,便是号称“垃圾山”的贫民区。每天,数百辆垃圾车把垃圾倾泻到这里,生活在此的人靠捡拾垃圾艰难维持生计。而年复一年积累焚烧的垃圾带来严重的污染,致使许多人患有癌症和难以诊断的疾病……
禁毒反毒是大工程
支持远比批判要好
菲律宾对毒品的抗争,正逐渐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
过去的政府扫毒不那么严厉,造成了毒品泛滥、政治腐败、帮派横行、治安恶化等后果。长此以往,只能是慢性自杀。而如今,杜特尔特厉行反腐与禁毒,却只能依靠全民动员式的方式展开。这种做法虽取得了成效,但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
的确,在政治腐败问题依旧严重的菲律宾,不可能指望单靠“程序正义”来有效打击毒品犯罪。这也是杜特尔特的铁腕行动收获众多民众支持的根本。但长此以往,人人自危也必然阻碍禁毒反毒的长期进行。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对菲律宾的民生与禁毒提供一些实际帮助与支持,远比单纯的指责与批判要好。而对于菲律宾来说,如何在全民扫毒的同时尊重司法,避免私刑,则是无可回避的需要。
禁毒反毒是一项需要综合社会治理的巨大工程,以暴制暴式的螺旋循环固然也不可能根除毒品。但勤政者劳心劳力还流泪,而懒政怠政者反而不受批判与质问,难道就是政治的正确打开方式了?
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