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由7000多个岛屿构成的群岛国家,菲律宾传统上中央政府的管控能力十分有限,地方政府拥有许多实权,以至于有“政令不出马尼拉”这样的戏言。
同时,菲律宾政坛又是一个“门阀士族”十分强盛的领域,一个政治世家内有人分别担任市长、议员乃至总统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些现象导致政治腐败的出现,又加剧了本就鲜明的贫富分化。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菲律宾市民,特别是贫民而言,生活的出路极其有限——要么走向海外,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菲佣”;要么在贫民窟里打零工,或者在垃圾堆里捡拾废品;要么,铤而走险,进入帮派,走上贩毒这条路。
可以说,政治腐败与管制能力低下,促成了国际毒贩将菲律宾作为国际毒品贸易的中转站,而普遍的贫困则为这个“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菲警方统计,全国涉毒人员高达300万之众,而这又引发越来越猖獗的毒品犯罪。
至此,毒品与贫困、腐败与混乱紧密交织,成为影响菲律宾国家未来的一大毒瘤,且由于贩毒集团牵扯甚广,难以根治。在杜特尔特上台前,仅在首都马尼拉,就有92%以上的区域存在毒品犯罪问题。
不过,这一切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出身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相对于北部精英颇显粗俗的“中年大叔”杜特尔特以巨大优势当选了总统。
这是一位在菲南部达沃市任市长22年、将这座曾经的“谋杀与犯罪之都”一手打造为菲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的铁腕人物。去过达沃的人都说,虽然达沃大部分地区看上去与菲其他地方一样落后,但十分干净整洁,夜晚也可以走在没有路灯的大街上。菲律宾全境,仅此一地。
而杜特尔特最吸引民众支持的竞选口号之一,就是对毒品宣战。
关于毒品,杜特尔特有一句名言,既足以彰显他不惜以“铁血政策”根除这个为祸国家与人民的毒瘤的坚定意志,也给他带来了伴随始终的巨大争议——“我们国家有300万‘毒虫’,我很乐意宰了他们。”
而面对外界的批评与指责,杜特尔特足够超脱。他说,自己办事只看正确性与合法性,并不在乎外界是否信任。如果扫毒引发人民革命,那他乐意让位,但希望人民记住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