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心事迎刃而解
高安路50弄位于上海最大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风貌区,但没划进历保规划红线。弄内有3栋6层楼房,居住着好几位九旬老人。因为没有电梯,老人生活很不方便。
为满足老百姓生活需求,提升老小区居住品质,在多方努力下,3号楼率先试点衡复历史风貌区首个多层住宅电梯加装工程。为此,徐汇区房管局多次赴现场调研,对项目实施单位提出“微更新”要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按时间节点推进加装工程,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原来46个审批事项大幅缩减为15个,使这一项目进入了‘快车道’。本周开始搭建钢架,有望在今年9月30日前完工。”现代电梯党支部书记丁力宏介绍,施工期间党支部和居委会、业委会、业主代表定期开会,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建议,电梯选型、颜色尽量和风貌区建筑融为一体,尽可能避免使用电焊,减少安全隐患和噪声污染等。
“我多年爬楼梯的痛苦终于可以解决了,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30号5楼95岁的杨阿婆乐呵呵地说道。
老小区美丽变身
长宁区新华路693弄敬老邨,现有3幢房屋44户126位居民,曾经是一个“小、散、乱”的老小区。如何提升居民群众对城市更新工作的获得感?长宁区新华街道探索出一条由街道社区基金会支持、条块联手整合项目、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及居民多方参与的新路径,初步解决了“钱从哪儿来”“项目怎么做”等微更新瓶颈问题。
敬老邨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2017年2月,街道试点成立了新华社区基金会。居委会立足传统成功申报了“安和敬老邨孝亲敬老文化邨建设”项目,申请基金9万余元,用于“安和亭”凉亭建设、定期举办社区活动等,成为社区公益基金参与社区改造的有益尝试。
新华路街区吸引了不少年轻设计师长期居住和工作,一位设计师主动找到居委会,希望参与敬老邨的改造更新。经居委干部牵线搭桥和指导,这位设计师和伙伴们以全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路,免费为敬老邨设计了整体方案,受到居民们的喜爱。同时,敬老邨的改造还充分发挥了小区内“能人”的作用,采取“自下而上商量办”,大事小事历来由热心小区事务、群众威望高的居民主动承担。在“村长”的带领下,小区自治骨干组成“村委会”定期相聚,共商共议小区事务。
“安和亭”落成后,敬老邨又争取到多个社区微更新项目,比如,家门口工程,用于实施小区内防盗总门安装、垃圾房改造等;适老性改造项目,用于安装连续性扶手、增加休憩座椅、地面防滑处理等。这些项目由街道进行统筹,梅安居委会负责对接落地,专业设计团队统一设计,全部微更新费用约200万元,其中一半由区级财政承担,一半则依托社区公益基金会、社会组织等众筹得来,用有限的费用充分挖掘社区空间的潜能,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