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探访虹口区惠民路上老牌“网红店”
~~~探访虹口区惠民路上老牌“网红店”
~~~探访虹口区惠民路上老牌“网红店”
~~~探访虹口区惠民路上老牌“网红店”
~~~探访虹口区惠民路上老牌“网红店”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艺好价格实惠,才是本分
探访虹口区惠民路上老牌“网红店”
李若楠 萧君玮 陈炅玮
■ 网红小店在营业中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扫码看视频
  “不做头怎么出门?”电影《做头》里女主角的一句话,道出了做头发对上海女人的重要性。就算是天天在亭子间里“买汱烧”的阿姨,头发也要打理得清爽漂亮。

  在虹口区惠民路上,有一家门面不起眼的理发店。当年,这里可是上海滩上响当当的“网红店”,做出的发型一度引领上海女性的时尚风潮。不办卡、不推销,不用选Tony、Andy或是“几号老师”,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理发店,如今依旧坚持着自己的“脾性”。 

  30年前改革“弄潮儿”

  “这里造好就是理发店,名字叫过‘胜利’‘为民’,现在这个‘长青’也叫了四十几年了。”66岁的柳建民和妻子王洪静,既是“长青专业美发店”的老板,也是店里的理发师,至今已有31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店还是一家国营理发店,柳建民和妻子是店里的理发师。1988年,他们“搞承包”,成了上海首批“试水者”。

  “那时候年轻,胆子大。”柳建民说,国营店长期亏损,好多人不敢干。他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手艺好,手上有不少客人。更重要的是,柳建民看好市场:上海女人一向精致、爱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对美的渴望就更强烈了。

  果不其然,新店开张,来店里做头发的客人在门口排起了长龙。那时每月工资普遍才四五十块,来烫次头发就要五块钱,绝对算“奢侈”。但店里客人多得“天天像过年”,夫妻俩忙得饭也没空吃。

  店里做的“邓丽君式”“长波浪”等发型,曾风靡一时。“我弄的头发,越是打扮得好看,就越有味道,衣服一穿,口红一涂,化点淡妆,就非常出挑了。”为了翻新花样,当年柳建民在路上看到新发型,能追看人家几条街。1998年,赶上小型企业转制,夫妻俩就把店买了下来,一直经营到现在。 

  坚持初心留住老客人

  “老板,我晚上要参加聚会,吹一吹。”63岁的毛阿姨是小店20多年的老顾客,几乎每月都来弄头发,碰到聚会等场合还会特意来吹头发做发型。

  和毛阿姨一样,如今来店里做头的,大多是老客人,绝大部分是夫妻俩的同龄人。柳建民经常开玩笑,“这里是中老年专卖店”。有客人从他学徒时就找他做头发,妙龄少女成了奶奶外婆,客人变成了朋友。偶尔也有白领来洗头吹头,同样满意而归。

  柳建民自嘲小店已是上海滩上“稀有品种”,当年一起转制的理发店现在所剩无几。进入新千年,外地来沪开美发店的人多起来,办卡、套餐折扣等经营模式改变行业格局,店前排队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面对行业变化,曾做过潮流引领者的柳建民选择坚持自己的“脾性”:再时髦的发型、颜色,与自己的审美不符的,坚决不跟风;卖卡、头皮护理等“不务正业”的,坚持不碰。“我们这行有一说叫技术加艺术,理发师要有自己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柳建民说。

  虽然生意不如从前,柳建民却认为,这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趋势,无法挽回。手艺好、价格实惠,才是“本分”。 

  本报记者 李若楠 萧君玮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3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连续三次异常交易将暂停交易
“压力测试”过半 中国经济韧性足
首届市北·GMIS 2019全球数据智能峰会举行
手艺好价格实惠,才是本分
广告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7手艺好价格实惠,才是本分 2019-07-19 2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