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分治”有了帮手
“理想状态下的急诊候诊并不遵循先来后到,而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就诊次序,然而每一名挂急诊的患者都觉得自己的情况最紧急,若是遇到就诊高峰,急诊预检台不啻于一锅粥,病情的急迫、等候的焦躁,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往往一点就炸。”市十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彭沪告诉记者,急诊引入的“奕诊AI医生”给出了解决之道。
“奕诊AI急诊检伤机器人”具有强大的自然语音交互功能,通过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由预检护士辅助,能对患者做出准确的病情、伤情分级,从而有效地区分轻重缓急,实现“急慢分治”。
同时,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急诊医生来说,有了AI助手,可以自动生成结构化病史记录,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提醒鉴别诊断,同时还可以针对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情况作综合分析,给出合理化的处方建议。
精准匹配“按需就诊”
“能否在病人挂号前分析病人病情,为其匹配相应专家,避免号源‘浪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说,医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索出“精准预约”的挂号模式。患者实名上传病史资料,AI系统启动分析判断,并将专家号优先分配给病情重、急需专家诊疗的患者。例如,初步判断为需要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比单纯想要做甲状腺体检的人群有更大可能匹配到专家号,大大提升了专家号的利用效率。
从2018年3月试点到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有11个外科科室、83位医生,每周共计875个专家号接入精准预约功能。仅2019年上半年,该项智能服务就为超过11万名患者提供服务,为超过16000名患者提供专家号源。
医院还联手相关企业开发肿瘤患者意图识别引擎,并接入智能问答机器人。通过对患者常见问题及长期咨询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患者输入的语音或文字,识别患者的主要咨询意图,进而为患者提供就医流程类的信息和回答,让患者在家也能提前做好就医准备,大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尤其是为初次到院就诊的患者和外地患者提供便利。
医患双方大大“减负”
从读图识别影像、早期识别疾病、给出治疗建议再到评估康复进展,上海的“AI+医疗”正在为医患双方“减负”,不仅提高就诊效率,也改善了患者的就诊体验。
在辅助诊断方面,AI显示出特殊优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团队与AI团队共同研发出新设备,就诊者只需要讲一段话,AI语音就能检测及早期辅助识别帕金森疾病,识别准确率达85%。医学影像类被业内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的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临床实践表明,人工智能影像辅助筛查系统在确保准确率的前提下,医生诊断效率提升了30%—50%;“精准预约”服务为每位患者平均节省2.5小时的就诊时间,专家门诊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
本报记者 左妍 实习生 徐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