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残疾人康复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务院、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上海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日前,杨浦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控江院区正式揭牌启用,这一核心平台将领跑三级联动的区级康复体系,全面推进杨浦2.0版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并给全市树立一个残联与卫生系统资源共享的样本。
VR、AI技术齐上阵
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新建控江院区为契机,杨浦区残联与该院联手,在控江院区建设杨浦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作为杨浦区2.0版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核心平台。中心集康复咨询宣传、评估转介、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康复指导、康复信息化管理及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为一体,是一个残疾人康复服务综合性平台,指导辐射设在全区12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残疾人康复分中心。
来到中心,你会觉得有些恍惚,这里有点像健身房,也有点像VR影院,还有点像游戏厅,与印象中的残疾人康复机构有点不一样。
你看,这边的三块折叠式大屏幕前,一名患者正通过身体的轻微晃动在操控屏幕上飞驰的车辆,旁边的医生关注着他的平衡性,家属则着急地喊着“快点向右,要撞上去了”“向左向左!”那边,一名患者手臂上用绑带缠绕固定着一个左右滑动的手柄,她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上的图案,回答问题“下面哪个是最小的蔬菜(见图 孙云摄)通过这些结合了VR和AI技术的康复器械,康复效果大大提高,还很有趣。
康复大厅里还有不少形似健身器械的治疗器械,不过,训练者面前还多了一块健身房里没有的电脑屏幕。在一个腰背肌康复器械上,患者通过身体后倾,可以带动屏幕上的橄榄球运动员左右奔跑,让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还有一位患者穿着一件悬挂式束带,把身体悬挂固定,双脚恰好着地,借助悬挂的力量,让无力的双腿可以锻炼行走功能,同时,传感器也在不断地分析数据,调整助力。医师介绍说,借助这套设备,腿部骨折患者可以打破“伤筋动骨100天”的传统,30天即可下地走路。
三级联动下沉社区
与传统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相比,新建的杨浦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不仅设备令人耳目一新,其内涵也大大提升和丰富了。
目前,上海仅有1200名康复医师,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社区康复人力物力都比较缺乏,社区康复主要局限于中医推拿,缺少运动康复、言语康复等专业康复服务,影响了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在患病后和残疾后尽早开展个性化的康复。
针对这一情况,杨浦区残联与卫生系统紧密合作,在康复医院内设置残疾人康复服务综合性平台,同时,继续深化社区卫生康复分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康复服务三级体系的坚强基石。康复中心的运作管理采取“区残联补贴一点,医院优惠一点,残疾人承担一点”的操作方式,从残疾人的需求着手,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对康复对象进行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措施,做到因人而异地实施康复服务,提升康复效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中心建成后,杨浦区将全面推进2.0版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两年时间,建成信息联动、科学分级、精准对接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让残疾人得到优质、便捷、安全、贴心的全方位、全程性康复服务,切实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