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汪观清:薪火相传三部曲
马信芳
《上海解放》(汪观清、 黄子曦、贺友直、程十发、刘旦宅、应野平 合作)
《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
《不待扬鞭自奋蹄》(汪观清)
汪观清近影
  汪观清,海上连环画、国画大家,尤以画牛著称,有“汪牛”之誉。自退休来,汪老心系社会,继续为海派文化的传承日夜奔波,为保护风貌区的历史文脉挥发余热。

  □ 马信芳 

  两年多前,汪观清倡议成立并担任名誉社长的上海梧桐画社在徐汇区湖南街道成立。他一生钟爱的连环画,目前已逐渐小众的艺术欲在这里再开新花。

  去年3月,由汪观清发起并参与筹建的“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在乌鲁木齐中路正式开馆,目的就是为了让极具海派文化特色的连环画得到传承和发展。

  汪观清居住湖南社区60余年,当地居民将他的艺术人生概括为三部曲。日前,我来到他的“画室”,倾听他的“薪火相传”三部曲。

  第一部曲:连环画带来殊荣

  汪观清,1931年生,11岁来到上海,初识连环画,开始痴迷。他住处的弄口有个小书摊,每天放学后他就去书摊看小人书,沉醉其中的他从临摹人物到创作人物。22岁,汪观清创作了第一本连环画《爱情》,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扫雷英雄姚显儒》。自此一发不可收拾。1954年,他加入新美术出版社。两年后,他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为专职画家,与顾炳鑫、程十发、刘旦宅、贺友直等画坛名家成为同事。

  上世纪50年代末起,汪观清陆续创作《上甘岭》《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从奴隶到将军》《斯巴达克》《鸡毛飞上天》等连环画。

  1960年,汪观清创作连环画《红日》。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他奔赴山东莱芜、蒙阴、孟良崮体验生活,甚至到部队当了三个月的兵,体验扛枪拆弹。当时看了汪观清最初的画稿后,上过战场的副连长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拿冲锋枪要侧身,这样子弹打在胳膊上,才不会伤到心脏,正面冲就不对了。这之后,汪观清还去了北京军事博物馆,观看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武器和服装。有了生活,众多人物就被塑造得真实而性格鲜明了。历时三年,四册《红日》连环画圆满完成,在第二届全国评比中荣获了二等奖。几十年来《红日》再版九次,总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打过仗的老将军看了直跷大拇指:“哎呀,你小子打过仗?画的进攻都符合要领啊!”

  197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40周年。汪观清决定追随前辈足迹重走长征路。回来后创作了连环画《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领导和同事啧啧称道:“画的周恩来,像!远远的背影就能认出是总理。”虽然这本连环画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但汪观清说,这是他的最用心之作。

  作为连环画家的封笔之作,汪观清的最后一本连环画《检察官》完成于1982年。30年光阴、生命和才情,都投入到连环画创作中。他一共画了约60种、百余册连环画。

  第二部曲:华丽转型中国画

  近20年来,汪观清致力于国画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并以画牛著称。凝神、挥毫,顷刻宣纸上便现出一头牛来,姿态各异、神形兼备,或憨态可掬,或天真稚气,或持重平和……汪老告诉我,他从小骑在牛背上,与牛对话,于是牛的一举一动都成了他笔下最好的素材。

  他爱画牛,还有个原因是他母亲属牛。这位淳朴又善良的农村妇女,挑起全家的担子,起早摸黑,任劳任怨。汪观清将对母亲的情感融入画作,这样的画最动人、最美丽。  

  汪观清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是在退休后。他的自谦令人钦佩。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他就开始了中国画的创作和实践。1959年,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作画。他一人跑到南京路中百公司楼顶上画速写,回来后将构思求教于同事。程十发、刘旦宅、贺友直、黄子曦、应野平等众画家一致称好。于是,六人一起勾线条,合作作画,这就是后来极有影响的那幅《上海解放》。

  这时期,汪观清又与应野平先生合作《万水千山》图。从瑞金出发、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跨越凉山、突破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共八幅。从红军长征始,直到达陕北结束。画家用 “散点透视”构图,将人物与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形成知名的“八屏条”。

  汪老告诉说:“近60年来,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作品,其中我最满意的是这幅表现徽州风光和历史人物的作品。”汪老指的就是用五年多时间,呕心沥血创作的中国画《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画卷》。画长66米,宽1.8米,由一千多个人物、几十处楼台名胜、百余个风俗故事组成,可谓巨制。“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看到此画,震惊地说:“这是一幅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2010年,此山水巨嶂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陈列展出,引来如潮的好评。

  第三部曲:心系传承海派文化

  退休后的汪观清奏响了自己的第三部曲。作为在湖南社区60多年的老住户,他想要为丰富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保护风貌区的历史文脉做点贡献。

  三年前,汪观清在国外看到华人报纸刊载的文章《上海,一个没有围墙的世界建筑博览会》后,印象极深。他知道,自己居住的街道,这个仅1.73平方公里的社区集中了上海近15%的老洋房,在高大的梧桐树掩映下,显示出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花园街道”里,宋庆龄、巴金、柯灵、张乐平、汤晓丹、俞振飞、赵丹等历史和文化名人都曾入住过。这里的每条弄堂都留下了令人回味的故事。因此,他建议编一本反映湖南街道特色的书。汪老也由此握笔上阵,欣然为巴金等人作画。在有关作家和画家的努力下,这本《200031——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1、2)已正式出版。

  汪观清有1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认为,中华优秀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传承和发展是其主要因素。所以,他对自己的书画艺术绝不私藏,授人以渔,提携后人。

  三年前,汪观清倡议的上海梧桐画社在湖南街道成立。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汪观清没有食言,两年不到,由他发起并参与筹建的“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在乌鲁木齐中路正式开馆。创建海派连环画传承馆,旨在让市民了解上海连环画的发展历程,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培养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美的爱好。对于目前仍坚持连环画创作的画家而言,传承馆是他们开展艺术创作和交流的平台。他希望海派连环画薪火相传,继续发展。如今传承馆对外免费开放,馆内常年举办绘画、书法等艺术的展览展示,连环画艺术的交流和创作讲座等,深受欢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都市小区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广告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财经
   第A16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家庭理财/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金色池塘
格言
汪观清:薪火相传三部曲
谈谈“小老人”(之二)
老牛的性格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19汪观清:薪火相传三部曲 2019-08-03 2 2019年08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