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是火的颜色,代表着无穷的正能量,江浦路街道这支红马甲的“江浦大叔”队伍,就是一个充满着热量和活力的志愿者队伍。队伍成员全部是男性,由社区巡防员队伍发展而来,平均年龄约70岁,党员占比约70%,长期活跃在治安巡逻、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第一线。
他们不是“婆婆妈妈”,却勤勉地干着“婆婆妈妈”的活,深入社区、居民楼、主干道、支马路、服务窗口等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乱骑行等行为,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市容环境等问题进行调查巡访。与女性志愿者相比,他们有着身强体壮的优势,所以,除了发现和收集问题,也会及时出手,清理楼道里居民常年堆放的废弃物,把街头倒地一片的共享单车整理有序,还会帮有需求的老人推拿按摩,居民们看在眼里,点赞在心里,大叔们从零学起排练演出的快板小品剧《江浦大叔助创全》更是让他们成了社区中的文艺“民星”。
也正因此,当垃圾分类全面推开后,大叔们的谆谆教导让居民们不好意思回绝,大叔们“一不怕脏、二不怕臭”的热情态度更让居民们佩服,愿意把垃圾袋打开,一起把各类垃圾分分清楚。对于个别不配合的居民,大叔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垃圾分类试点刚开始的时候,一名70多岁的阿婆觉得扔垃圾不方便了,跑到居委会大吵大闹要投诉。在了解到她身体不太好的情况以后,与阿婆同龄的“大叔”志愿者老孙便经常上门看望。恰巧有一次阿婆生病在家,无人照料,老孙还护送她去医院看病配药,两人逐渐成了朋友。这以后,阿婆也能听得进老孙的劝导,逐渐理解和支持了垃圾分类工作。
居民们支持,大叔们也不负众望,找到了更加有利于分类投放的“法宝”——湿垃圾破袋神器。长期蹲守在垃圾桶前的他们,非常了解居民分类扔垃圾的“痛点”,所以,他们在队长丁百龄的带领下,配合居民区志愿工作站,自行设计制作了第一代破袋器。后来又不断改进,第二、三代破袋神器也已经装上了垃圾桶,使湿垃圾破袋不再是难题,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也让“江浦大叔”又多了一项硬核“黑科技”——登台能演小品,下台能铲垃圾;进门能谈心疏导,出门能发明神器,这群大叔让人不服不行!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