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农村球队
今年70岁王文杰早年在奉贤办厂经商,退休后就留在了头桥生活。6年前,爱好乒乓球的他遇到了一份邀约,请他去做社区老年乒乓球队的教练兼领队。当他踏入社区老年活动室,呈现在眼前的景象让他直摇头:一群穿着汗衫背心的老农民,在破破烂烂的乒乓桌旁,拿着自制的塑料板打得不亦乐乎,连乒乓球都是杂货店买来的劣质商品。
要改造这样一支球队,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更新装备。王文杰自掏腰包一口气买回来5个乒乓球桌,顺便把队员们的服装、球拍、乒乓球等装备也更换一新。“鸟枪换炮”让老农民们喜不自胜,训练积极性大增。王文杰寻思着要“实战练兵”,到大赛赛场锻炼队伍。他们队出战的首场大赛,就是“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不料这场市级比赛的首秀,几乎变成一场灾难。
王文杰至今还记得,准备上场时,一位队员因为太紧张忘记换上队服,结果外衣一脱,穿着秋衣秋裤就上了,顿时笑翻全场,还被电视台镜头拍了下来。赛场另一边,头桥队员遇到了一位专业选手,被质疑连发球也不会还来打比赛,顿时吓得脸色惨白、腿脚发软。比赛结果毫无悬念,所有选手在第一轮都被淘汰,在“乡下人打不来球”的嘲笑声中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虽然遭遇惨败,但是农民球员的韧性与热情还是让王文杰很意外,在回去的路上,刚缓过神来的他们就纷纷表态:“见过市面了,差距实在太大,以后一定好好练。”
“弱旅”成“种子队”
回去后,王文杰改变了训练模式,把队员分成ABC三个组别,引入升降级模式,还找来专业运动员辅导训练。这一波操作,不仅让队员的水平飞速提高,更是在社区引发了“乒乓热”,吸引了许多居民纷纷加盟,这支郊区弱旅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逆势上扬”的趋势。
2016年,王文杰带着头桥社区乒乓球队,报名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森源杯”老年乒乓赛。在强手如云的市级比赛中,没有人看得起来自郊区的头桥队。在赛前抽签环节,对手喜形于色,称抽到“奉贤乡下队”是“上上签”。
在这场名誉之战中,实力强劲的高桥队一直保持领先,但头桥队一路紧追把比赛拖入了赛点。决胜之战,双方战得难解难分,关键时刻一记绝杀,淘汰对手,成功晋级16强。第二天,他们又一举战胜传统劲旅虹口队杀入8强,创下奉贤区老年乒乓球队史上最好成绩。
这一年,他们夺得了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第五名,赢得了混合团体组别一等奖。并且在此后连续三年杀入市级比赛8强,把一个个奖杯捧回家乡。至此,再没人嘲讽他们是“奉贤乡下队”,而是称他们为“种子队”,大家都知道奉贤区有一帮农村老头老太打球很厉害,都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6年投入50万
这6年来,王文杰自掏腰包投入了50多万,把一支贫弱的郊区老年乒乓球队打造成强队,在强手如云的上海老年乒坛占了一席之地,用实力赢得了尊重。他更是让一群毫无基础的农村老头老太,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也找到了证明自我价值的途径。
跟着王文杰走在头桥社区的街头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经常会有保安、农民、小贩看见他,一个鲤鱼打挺站得笔直,毕恭毕敬地喊上一声:“教练好!”开始他们并不认为这位市区来的教练会有什么作为,但这几年眼看着他全心全意为了球队付出,拿出真金白银补贴球队,陪伴着他们一路进步成长。于是觉得,这位“上海人”是真心对他们好,要用刻苦训练和成绩来报答他的付出。
如今,头桥老年乒乓球队依然来者不拒,只要对乒乓球感兴趣的居民,不管是干什么的,水平高低与否,全都欢迎加入。在王文杰看来,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份最纯粹的快乐、享受乒乓运动的乐趣,才是他选择成为这支乡村老年球队教练的最大原因。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