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东西方对话
伴随着音乐响起,蕴含着古老中国数千年人文哲思的《五行》回荡在狼阱的绿色山谷间。远远望去,透露着质朴气息的木制舞台,彷佛是艘停泊在一汪碧波上的诺亚方舟,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在音乐的自然道法间相遇。
音乐会阐释了跨文化的东西方对话,西方经典与“中国声音”同台交融,相得益彰。有意思的是,音乐会中的两首西方作品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都“诞生”在美国,均为作曲家当时旅居美国期间所创作的代表作。与上海交响乐团联袂的当红大提琴家艾丽莎·韦勒斯坦,如今是乐坛炙手可热的“明星”。她对演绎德沃夏克这部作品颇有心得,早前曾录制过唱片(见右图)。
这样的曲目安排兼顾了美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也展现出上海交响乐团在跨文化理念上的包容并蓄。“今天的时代,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也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区别,而是各种文化互相阐述、彼此交融和影响的时代。这个时代更需要有前瞻性的意识,去引领文化的发展。”余隆说,“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性追求,让如今的上海交响乐团脱颖而出,成为上海这座城市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闪亮文化名片。”
架起心灵间桥梁
尽管在座的绝大多数观众是第一次聆听上海交响乐团的现场表演,甚至是第一次欣赏来自亚洲的交响乐团的演奏,但除了“新鲜”,他们更多的是给予对上海交响乐团实力的充分肯定。现场还有不少观众在草坪上席地而坐,通过3块大屏幕观看演出。每一曲演完,掌声都如同潮水般响起。返场曲目《良宵》及《美丽的亚美利加》,更是用音乐架起了连接中美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将全场气氛推向顶点。
“乐队和独奏都很棒!第一首曲目(《五行》)很有中国的味道,我很喜欢。”来自华盛顿的肯·弗莱特说。结伴而来,在草地上铺着野餐垫的卡罗琳和艾莲娜是第一次来狼阱听音乐会,“我们很享受这种感觉。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看着大屏幕上的直播,在夏天的晚上,太美妙了。”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人群中听到了一声声熟悉的乡音。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上交多年前的老乐手。曾在乐团担任过大提琴演奏员的俞国良,当得知乐团要来美国演出的消息后,便早早地买了票,并且叫上了一群老友,从西雅图、洛杉矶、马里兰州甚至加拿大特意赶来,一起重温上交岁月。
事实上,文化交流的魅力在于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尊重、相互认知和沟通。多年来,上海交响乐团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登上各国舞台,用音乐沟通世界。巡演既是一次向世界主动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家风采的机会,同样也是一次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遇。
发出“中国的声音”
“作为上海文化品牌的代表,上海交响乐团在建团140周年的重要时刻,举行世界巡演,登上一系列国际一流音乐节的舞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再一次向全球展现中国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内核,不仅是对乐团140年丰厚底蕴的精彩展示,也是为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面向未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再出发。”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返场时,余隆说道,“今年是中美两国建交四十周年,今晚我们特意选了一曲《美丽的亚美利加》送给大家。这首曲子也是当年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招待宴会上专门为尼克松总统准备的一份礼物。”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