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近日揭晓,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五部小说成为最终获奖作品。奖项公布的那一天,获奖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了屏,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茅奖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通过对获奖名单的解读,或能读出当代文学的创作走向。
《人世间》得到本届茅奖最高票数,是茅奖关注现实、关注基层的延续,《人世间》的厚重与历史感,让人想到往年如《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三卷本的《人世间》,梁晓声最早是写在方格稿纸上,字迹颇为工整,写到后来,方格稿纸仿佛已经装不下承载了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重量,梁晓声开始在A4白纸上任文字流淌,最终拿出了一千多页的手写稿。在自媒体时代坚持用笔一笔一画在纸上书写,且站在不变的基层立场在写值得尊重。
李洱《应物兄》此前就一直有获奖呼声。《应物兄》对知识分子生存与精神状态的真实刻画与深刻反思,使得它成为一部有争议但却无法忽略的作品。对于个体而言,现实生活究竟是怎么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恐怕没多少人能真正看穿其真实面目。在《应物兄》中,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真实”与“荒诞”交织纠缠之后所造成的不安甚至不适感。作家有一百种方法能把小说写得优美,但只有一种方法能让读者心灵颤抖,那就是作者也要坦率地曝晒心灵。
李洱掌握了创作的秘密,在故事表面,读者读不到几分批判的痕迹,但藏在小说背后的批判力量却倍数升级。颓唐有时候会爆发出一种莫名的力量感,《应物兄》在颓废气质之下,时常有某种带有力量感的气质在游走。茅奖的认可会鼓励更多作家投身于具有批判意义作品的写作。
41岁的徐则臣是本届茅奖最年轻的获奖作家,他的获奖作品《北上》以运河为载体,不仅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影响,也尝试重新发现不同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一部既有开阔视野又有野心的作品,可读性与文学性兼具,完成度不错。
徐怀中《牵风记》如作者所言,是一部“尽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的小说,作者用鲜活、浪漫的语言,来中和题材的严肃与宏大,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军旅文学的写作风格。
凭借《主角》获奖的陈彦,是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获奖的第四位陕西作家,这部作品表明,“文学陕军”仍然能够从那片瑰丽的土地上汲取营养,常写常新。
从本届茅奖五部作品整体看来,都是站在当下、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描述眼前,获奖作家们都在他们的文字中蕴藏了兼具冷静与激动的内在能量。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感受到中国作家在努力走出浮躁、走出“碎片化”的影响,想要为读者贡献厚重的、具有记录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