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除了有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还有3.5万余公顷绿地、11.6万公顷林地、46.5万公顷湿地。在这些绿色生态空间中,生活着近500种野生鸟类,有小天鹅、白头鹤、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42种野生哺乳动物,如刺猬、貉、狗獾等;50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如虎纹蛙、饰纹姬蛙、泽蛙等,以及无数昆虫。“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在变大,无形中压缩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科研人员在持续十几年的监测中,也发现很多本土野生动物物种确实在变少。”何鑫说。
但是,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科研人员们正尝试用多种方法让这些曾经的“城市邻居”回归,并已取得不小成绩。獐曾是上海“土著”。它性情温驯,喜爱在滩涂、浅滩等地生活。据史料记载,獐从新石器时代就广泛分布于上海市郊。但随着城市化发展,上世纪初,失去赖以生存家园的獐曾一度在上海绝迹。近10年前,松江区农委、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一起组成“獐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研究”项目组,从浙江舟山群岛引进17只獐在上海野外林地放养,重新找回了这个种群。
上海的海滨是迁徙的候鸟最喜欢逗留的地方,然而去年,一只黑喉潜鸟在向北迁徙途中,居然选择了上海世纪公园的镜天湖作为临时停歇地。这种鸟罕在上海露面,以前只有零星的观测记录,多数只在南汇、崇明等海边陆地的水域做短暂停留,更别提会出现在中心城区的公园里。“然而,它一待就是68天,还完成了从冬羽到夏羽的转换。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场景。”何鑫说,这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在规划上海人居城市发展蓝图的同时,别忘了给野生动物“留个家”,这不仅是增添野趣,也让上海变得更美、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