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和数据,谁更重要?
这些年,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增强AI的本领,包括让它拥有深度学习能力,利用海量病历数据来训练它。如市十医院本次展出的一款“急诊辅助诊断系统”就“认识”超过4000种疾病。各大公司也纷纷抛出一系列数据,试图证明AI已可以胜任人类交给它的工作,甚至还有不少可超越人类。如依图医疗展示的一款骨龄测试解决方案,人工需要20分钟的一个诊断,AI用1秒就完成。对专业医生来说,与其担心AI抢了饭碗,不如感谢AI把自己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说,AI可增强临床医生的能力,但现阶段AI只能定位为辅助医疗,最终还是要由经验丰富的人类医生来诊断。对此,医库云CEO、原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也认为,“医疗是非常严谨的,在医学人工智能方面,知识比数据更重要,这里所讲的知识就是临床经验,临床AI一定是由医生主导。”
那么多产品,好不好用?
当前国内医疗AI产品的研发出现同质化竞争较多,大部分集中在以影像诊断和语音识别为主的辅助诊断领域。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来,不少临床专家反映,当前的人工智能水平还处于“人工+智能”的水平,比如影像辅助诊断方面的产品,性能和精确度还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影像读片的假阳性率即误诊率还比较高。“一个医疗AI产品一定要契合临床需求,符合实际使用场景才能实现落地并获得市场。大部分专家都对医疗AI持拥抱和期待的态度,也尝试寻求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刘士远也表示,前来寻求合作的企业很多,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并逐渐改善的过程,“一些产品可解决临床医生的某个问题,要解决所有还不现实。但如需同时用好几个产品,反而会变成麻烦。”
优势和挑战,路在何方?
在主题论坛中,飞利浦整体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陈胜裕谈到一个远程医疗案例,宁夏人民医院有5个院区,其中的宁南医院距离银川300多公里,最初,如果有宁南医院驻地医生诊断不了的病例,就把胶片打出来,跟着院车送到银川进行会诊,一来一回600公里很费时。引进三维影像后处理平台后,在平台上直接传输影像数据,两地医生直接连线,远程诊疗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了。金春林认为,假如把产品比作“运动员”,把环节比作“赛道”,如果选对运动员,认准“赛道”,也就是在AI最具优势的环节引入AI,必将优化患者体验,增加医疗效率。其中,医疗影像是当前广泛布局的“赛道”,而疾病诊断和新药研发两个领域相对难度较大。他同时认为,AI将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两大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不过,人工智能的发展还面临挑战。金春林也谈到,由于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是两个知识壁垒较高的学科,需要企业开发团队深入医院内部,加强与临床专家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医疗实际场景的体验,才能更好地开发出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产品。
按照2017年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规定,若人工智能诊断软件仅有辅助诊断功能,按二类医疗器械申报;如果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并提供明确诊断提示,则其风险级别相对较高,需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第一张医疗AI的三类证书。2019年2月,随着《深度学习辅助决策医疗器械软件审评要点(征求意见稿)》发布,意味着AI三类医疗器械的审评标准已离落地不远,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有望被打破。金春林对AI+医疗持乐观、开放的态度,“AI的发展要有伟大的远见和梦想。毕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