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AI+医学影像”已成为大家最为看好、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领域之一。“目前落地的应用里,大部分在诊断环节,主要集中在肺。”薛敏指出,医疗其实包含很多个环节,诊断只是其中的一步。除了肺部疾病,人类有二三万种疾病都需要解决,尤其像神经、肿瘤这些重大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依靠包括MR、PET-CT等在内的多模态数据。如何让AI更加全面地赋能医学影像呢?薛敏分享了上海联影正在进行的尝试。例如,很多人对CT扫描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心怀恐惧。随着技术的发展,辐射剂量已降低到一个安全范围,但应用AI技术之后,“我们可以把辐射剂量降低高达85%,让患者更加安心。”在图像后处理环节,运用AI的智能渲染技术,还可以精细高清地成像器官影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影像诊断和手术计划。
目前,AI还很少应用到治疗,但这个领域有巨大的需求。众所周知,放疗是肿瘤治疗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在中国从事放疗的物理师尤其是资深物理师严重短缺。AI技术的应用,则有望缓解这一困境。例如在放疗前要勾画需要放疗的器官和靶区。传统医生需要长时间手工勾画,而借助AI,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0.3秒内,结果还更精准。基于高质量的成像结果,AI应用于诊断,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上,可以更好地辅助医生。例如在磁共振设备上,脑结构智能评估系统可在3秒内,一键自动分割112个大脑子结构,并将数据量化,形成结构化报告。医生借助这些量化的数据,能更为直观地观测到脑部各个结构产生的特殊变化,及早发现病变,从而及早发现老年痴呆、自闭症、帕金森、脑肿瘤等重大疾病。“这无疑对于正在迈入老龄化的中国十分重要。”薛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