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开演前的暴雨、台阶上的“俄式大餐”、跨越零时的困顿或是凌晨在露水空气中排队上出租车时依然难以压抑的心潮涌动,都让观剧多了一份仪式感。因为这部好剧,很多人恐将彻夜难眠;因为这次独特的观演体验,很多人将把这上海一夜永久地印刻在脑海。
傍晚5:30
彩色的伞架起彩虹
8小时的超长演出,让《静静的顿河》比常规戏剧早开演一个半小时。晚上6点的演出对寻常上班族来说本就紧张,何况临开演前还下起了瓢泼大雨。
突如其来的暴雨并没有阻碍观众的步伐,文化广场复兴西路门口,源源不断地有撑着各色雨伞的身影朝着入口快速移动,也有妈妈带着孩子穿着雨衣雨鞋一路小跑。没有人停下脚步,包裹在雨衣雨伞下的都是“挑战8小时”的虔诚剧迷。
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远远看去,彩色的伞和穿着雨衣的身影,在雨幕中宛如一道道通向剧场大门的彩虹,在剧迷的心里,应该也有一道这样的彩虹,架起现实生活和那个奇异的剧场世界。
晚上8:10
台阶上迟来的“大餐”
演出准时开锣,可是第一部戏比预计的要长一些,原本7:50的第一次幕间休息一直延迟到了8:10,在这次足足45分钟的幕间休息时间,观众可以排队领取一份“俄式大餐”。
将近2000人从剧场涌出,队伍行进有些缓慢,有饥肠辘辘的中老年观众在领餐的队伍里就提前啃起了自带的“补给”,华夫巧克力、万年青,老牌子的上海饼干“香气四溢”,有小青年探头,阿姨大方递出袋子,“要来一块?上海的万年青,比现在葱油饼干好叫好吃。”
台阶上,已有观众沿阶而坐,打开了餐盒,火腿、土豆色拉、鸡蛋慕斯,还有迷你小列巴,餐点虽简单却是典型俄式风味,配一瓶格瓦斯,味道很地道。有上海小姑娘给外地男朋友普及:“上海以前西餐厅,很多都是俄式西餐呀,这种色拉、还要配炸猪排,最好有罗宋汤,一套就全了。”
为了能让2000多人尽可能在45分钟内用餐完毕,文化广场在旋转楼梯旁以及玻璃幕墙边加设了很多桌椅,外头长廊里也是一字排开的用餐区域。
深夜0:00
剧情跨越生理极限
要进行马拉松式的观剧,剧迷也是全副武装,除了靠垫、头枕、腰托、精油甚至刮痧板都悉数带来。而文化广场的租借柜台里,不但200条毛毯被“清扫一空”,就连望远镜也被卖空,剧场左右门新增充电器租借设备,也都几乎被借光。
临近凌晨0点0分,不少观众面临生理极限挑战,但除了带孩子的和部分老年观众,离场的人倒也不多,随着剧情渐渐凝重起来,那些斜倚着的身影也慢慢直了起来。
当战争席卷顿河边的村庄,当那些鲜活的面孔渐渐苍白,当剧中人物一个个死去,繁盛家族渐渐凋零,这部戏剧的沉重底色慢慢显露,观众的心也随之揪紧。身旁有俄罗斯女孩触景伤情,悄悄抹去脸庞的泪水。跨越过生理极限,人们重又被戏剧本身的魅力吸引,整个剧场有种越过深夜的亢奋感。
凌晨2:30
散场雨夜依然回味
好戏终有散场时,8小时的《静静的顿河》看得人难以平静。搭出租车的观众被要求从三楼C3门离开,人流慢慢上行,并没着急慌忙推挤。有观众拿着节目册反复研究,“和电影拍得不大一样,但也很有感染力。”也有人反复咀嚼某句台词:“你说,这个是不是阿克西妮娅的死亡预兆?”
上海被视作“不夜城”,它的美和魅力或许就体现在这充满浓浓文艺气息的夜经济中,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沉浸其中。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