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群众的呼声传递到了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和主题教育中央第六指导组的心中。沪浙携手合作,相关部门、企业、医疗单位齐心协力,于今年8月中旬在小洋山岛上开办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小洋山门诊部。如今,这个急人所急的门诊部不仅解决了小洋山岛职工的就医难题,周边岛屿居民、过往货运船员也都因此受惠。
患者受益
治疗一周节省千元
门诊部开业后,小洋山岛沈家湾码头的居民老孙成了首批受益者。小腿外伤后肿痛两个半月,为了尽快治好病,他赶路来到40公里以外的市六东院骨科诊治,经检查诊断,左小腿外伤伴异物残留与局部感染,骨科医生建议其住院治疗,但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住院费用较高,老孙还是决定往返医院进行换药治疗。
当天返回沈家湾的路上,老孙得知市六东院在小洋山开设门诊部的消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门诊部看诊,经值班李医生诊疗,因外伤感染处炎症明显,予以切开引流取出异物,补液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当天上午完成输液后,李医生再次叮嘱他伤口注意事项,临行前,老孙激动地说,“市六东院的专家到小洋山,我们当地百姓看病方便多了!”
现在每天过来换药,老孙骑电瓶车15分钟就能到,上午清创换药、输液后,中午就能回家。经过连续三天治疗,现在腿部伤口红肿消退明显,疼痛也基本消失,现在他能自己走路离开诊室。“以往我到市六东院去看病,光是往返车费、过路费、油钱就要花费200多块钱,还要请假花费一整天时间,这样治疗一个星期我就节省了1000多块钱。”
临港速度
四天建起永久站点
小洋山地处海岛,风景秀美,近年来随着洋山一、二、三、四期港口运营发展,岛上的企业职工人数迅速增长,医疗服务的矛盾也随之而来。虽然多方呼吁在岛上设置医疗机构,但小洋山岛十分特殊,医疗设点阻碍重重:洋山港由上海市投资建设,但属地管理权归浙江省所有。按规定,想在小洋山岛建立医疗服务站,必须经浙江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想要靠一方之力解决这一问题,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市委主题教育第十八巡回指导组看到了基层群众的困难。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指导组建议,各方协调解决小洋山岛万名职工就医问题。为此,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专题会,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措施和进度时限,要求在两周内实现“岛上有医”的工作目标。主题教育中央第六指导组得知情况后,也专程赴小洋山岛督导调研。
经研究并商请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同意市六医院东院在小洋山岛设置门诊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党委在充分调研小洋山岛职工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只用了四天时间,建立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小洋山门诊部”。实际上,这四天背后,倾注了沪浙两地多个部门的心血和汗水: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先以义诊形式就近组织市六医院东院的医务力量上岛,同时调配医疗设备、药品;同盛集团腾出在小洋山岛上的仓库,解决了新门诊部的场地问题;在盛东公司的配合下,小洋山门诊部以最快速度完成对收费挂号处、医生工作站、药房等三个系统的安装调试。
小洋山门诊部占地约500平方米,日常配置人员6名,工作时间早上8:30至下午4:10,全年无休。由市六医院东院日常管理,确保常见疾病、创伤得到及时处置,解决小洋山岛万名职工就医难,为当地群众提供三级甲等优质医疗服务保障。
开诊三周
接待患者逐日上升
在沪浙各方共同努力下,小洋山门诊部已开设诊室、检验科、抢救室、X光室、药房等。自8月12日开诊以来,小洋山门诊部接诊患者数逐日上升,截至8月28日,共接诊患者75人次,最高日诊量15人次,患者主要来源为码头职工,因从事生产作业工作,处理创伤来就医的情况较多。其中,急诊患者26例,主要诊断为急性扭伤、头部外伤、四肢外伤、急性胃肠炎等;门诊患者49例,主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腰椎间盘突出症、昆虫咬伤、牙周炎等;完成清创换药、输液治疗9人次;完成4人次外伤患者的现场紧急处理后,转运至市六东院进一步治疗;接治外籍船员3人次,均已在门诊部得到妥善处置。
据了解,目前小洋山门诊部共备有400多种药品,其中四分之一为急救药。遇到没有备药的情况时,患者可以先前往门诊部预约,第二天就可取药。接下来,市六东院还将优化小洋山岛职工到医院就医绿色通道,如与各驻岛单位建立一对一对接服务,指导就医更便捷;结合市六东院国际体检中心建设,为小洋山岛职工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等,进一步方便当地职工便捷就医。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