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绍兴乡下的大姑妈到裕德路我老家来做了2个月的“戏客”。记得客人到的第二天一早,老妈说带我去弄堂口新开张的早点摊买粢饭糕当早餐。
记得早点摊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妻,男的正把一长条方方正正的粢饭糕白坯用刀分开,每切一块,刀就往旁边盆里的清水里湿一下,女的则沿铁锅边轻轻的把粢饭糕白坯一块一块滑进正在沸腾着的油锅里。白坯粢饭糕一边在油锅里上下翻腾,一边渐渐变成了金黄色,不断逸出的香味让我忍不住咽口水。几分钟后,女摊主从油锅里用铁钳子把煎好的粢饭糕钳出放在了油锅边上搁着的铁丝网架上,待油沥干然后用一小张和粢饭糕一样大小的油纸对折包住4块粢饭糕的下半部分交到我老妈手上,说了句“当心烫着!”然后收了我老妈手里的2角钱。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吃起了粢饭糕。因为是第一次吃,所以那又脆又香又鲜、微微有点咸的滋味好吃得无法释手。两块下肚还意犹未尽!大姑妈执意要把她的一块也给我吃,但我终于克制住了贪欲。由于大姑妈也说粢饭糕好吃,于是,老妈每天给我2角钱让我自己去那个早点摊买粢饭糕和大姑妈一起吃。不料,才吃了十几天,这早点摊就开始限量供应了,每人一次排长队最多只能买2块粢饭糕!又过了半个月,这个早点摊也不见了。后来听大人说,全上海都一样,因粮食、食油限量计划供应了,小摊点因没有油粮指标都关张了。
一晃过了20年,这期间不仅是因为国家经历了困难时期,更是因为粮油一直是按计划限量供应的,每人每月只有半市斤的食油,大米也只供应居民定量的30%,所以市场上根本看不到费粮费油的粢饭糕。
1987年我被单位聘为膳食科科长的第一天,顶头上司朱厂长交代我要特别关心和搞好三班倒职工的半夜点心。我在了解三班倒职工对夜点心的要求时发现,好多职工都提出希望夜点心能经常吃上喷香松脆刚出锅的粢饭糕!于是专门负责夜点心的张师傅积极筹备,利用厂里的有利条件,设计并请检修师傅做成了一副能一次成型30块粢饭糕白坯的不锈钢模具和配套的细钢丝切刀。而食油因为职工食堂有计划配给,因此用油不成问题。就这样,张师傅每星期一次的值班,倒班职工都能吃上两块色香味俱佳的粢饭糕。
现在,刚出炉的粢饭糕不仅中式早餐铺和点心店都有卖,而且你可“任性”地买无数块,每次看到,我总会捎带上一块解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