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舞台”边界
《只有峨眉山》项目占地规模约7.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240平方米。50万片瓦片、395个房间、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涌起戏剧国潮。观众会先到达“云之中”园林剧场,周围弥漫云雾,有京剧与现代乐器结合却又不失磅礴大气的背景音乐,那是从峨眉山顶看人间的视角。在“云之上”,观众被引导观赏6个空间的表演,甚至能触摸到演员。“云之下”剧场即高河村,观众置身于17场院落戏、2场广场大戏和75场散点戏。
《只有峨眉山》中的故事来自延续千年的职业背夫,来自百年历史的川主镇高河村,来自改革开放20年后的普通村庄……人是“陈旧”的,故事是“陈旧”的,但戏剧幻城的表达方式却是前所未有的。它打破了“舞台”边界,更突破了“室内表演”和“静态观看”的传统戏剧演出模式,中国美学的实与虚、写意与留白,戏剧语系中的表现与间离,都在这座“城”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引领“精神浸没”
继“印象”“又见”系列之后,王潮歌作为总编导正式开启“只有”系列。只有峨眉山有金顶,只有爬上金顶才能俯瞰人间,只有在峨眉山有一个叫高河的小村庄……区别于市场上的“沉浸式”戏剧,从《只有峨眉山》开始,王潮歌引领大家“精神浸没”,她说:“我希望《只有峨眉山》能够让观众到这不仅仅是看古迹,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来这里能够被触动,能够跟自己内心打一个照面。”
“这场演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王潮歌如是说。当人们进来的时候,不知道戏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人们出去的时候,也不知道戏剧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峨眉山脚的“戏剧幻城”,王潮歌希望将它打造成一个真的“幻城”,“我希望演员跟观众是能够模糊起来的,观众也是一个演员,可以自主寻找一些痕迹,寻找完成故事的一部分。”
观看演出的观众还会从演员手中接过一张张手写的纸条和信件,王潮歌说:“当你走回到你熟悉的城市以后,慢慢将这些信展开,另一出戏剧正在开始。”
素人实景真情
最令王潮歌自豪的,是将一座即将拆除的村庄打造成“云之下”实景村落剧场。“我特别幸运,遇到了那个地方,它叫高河村。”一次随意的探访,王潮歌在高河村感受到了一种极为强大的震撼。当时,因为拆迁村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村子。而王潮歌却如同发现了一块宝,从村民遗留下来的东西里,她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她激动地红着双眼,四处奔走,终于将这座村落保留了下来。这是王潮歌最希望观众看到的部分——正在变迁的旧村历史。
《只有峨眉山》中的故事大多来源于现实。为了最真实地还原故事,剧中的大部分中老年演员,是当地的农民。提及为何请当地中老年人来参演,王潮歌表示:“我认为去表演一个农民,不如真的是一个农民,去表演一个老父不如真的就是一个老父。演自己,才是最准确、最真实的。”
王潮歌表示,这部作品希望能够展现四川人吃苦耐劳、隐忍向上和天生乐观的精神。“我希望所有人都像背夫一样负重前行,攀到山顶。到达山顶以后,会像站在云彩上一样,可以俯瞰一个更美好的人间。” 记者 陶邢莹
(本报峨眉山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