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到大漠,从上海到沙海,电影《敦煌女儿》将呈现出敦煌的四季变幻,以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人生经历,串联起几代敦煌人为保护莫高窟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昨晚,影片的摄制团队也携8K拍摄器材抵达敦煌,和上海沪剧院的主创们一起“下生活”,进行电影剧本的深度挖掘和外景地的勘察、拍摄,同时对主人公原型樊锦诗做进一步的采访和细节求教、考证。
舞台版《敦煌女儿》中,释迦牟尼佛、禅定佛陀、飞天等莫高窟内的壁画元素和佛像一一出现,结尾处,樊锦诗花了30年心血打造的“数字敦煌”升华了全剧。昨天,剧组演员第一次全体参观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和若干珍贵洞窟,聆听樊锦诗的讲座,与自己演绎的角色有了一次心灵的呼应,实地感受到敦煌的辉煌文明与几代敦煌人的努力。这其中,既有学者们对文物保护研究的热爱,也有他们当年甘与牛羊同饮一捧雨水的安贫乐道。
电影版将沿用由茅善玉领衔主演的舞台版班底,还计划邀请一些上海籍的影视演员客串。目前,影片剧本正由上海沪剧院资深编剧蒋东敏创作中。舞台版剧本曾数易其稿,电影剧本将在此基础上保留精华,进行再创作。舞台上已经有的剧情要进一步挖掘出新意,尚未呈现的情节还要浓墨重彩地表达,例如樊锦诗与双胞胎姐姐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又例如樊锦诗在被调到敦煌后,偷偷藏起父亲写给北大校长请求重新分配的信……
《敦煌女儿》将拍电影的消息也引起了多方专家的关注。不少人认为,沪剧写实的手法相比其他写意的戏曲风格,在电影叙事中是有优势的。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建议,影片立意可以跳出传统的儿女情长,着重刻画莫高窟人的莫高精神。同时,作为一部沪剧电影,要力争创作出能传唱的经典唱段,这才是可以留得下来的作品。
茅善玉介绍,《敦煌女儿》的延伸开发还不仅限于银幕,甘肃新闻综合广播已经与沪剧院联系,要推出《敦煌女儿》的广播剧,推动上海与敦煌两个城市的文化交流。沪剧院还有意探索文旅融合,或许会在上海复制出莫高窟的珍贵洞窟,用《敦煌女儿》讲好敦煌故事,以一部戏带动市民对敦煌的了解,打造新时代的沪剧文化品牌。
记者 赵玥 (本报敦煌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