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份研究报告称:当别人在讲话时,听的人大约有30%的时间在走神。特别是时下人们智能手机在手,听别人讲话时心不在焉,看手机屏幕,甚至在做别的事等都十分常见。但也有人注重于分析讲话的一方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经常发生的是,讲话者滔滔不绝地只顾自己说,全然不顾或者是忽视了倾听者是否有兴趣听,也不让对方有机会参与谈话,使听的一方感觉受到了冷落。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讲话成为“对话”。讲话时一定要注意到倾听者的存在,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如果你觉得倾听者对话题不感兴趣,就要考虑更换话题,甚至可以直接发问:“我是不是讲得多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让讲话成了“对话”。
有讲话经验的人都知道放慢语速、眼神接触的重要性,同样重要的是当对方回答时你必须注意听,耐心听对方讲完,不要抢对方的“话头”——事实上,急于脱口而出的冲动十分常见。
某日,一位老同学深夜12点半打电话给我,和我聊起他最近的一次去国外旅游,后来又谈了他最近健康上发生的一些问题,希望我出些主意。正巧他的健康问题我前几年也碰到过,当我叙述自己的情况时,他沉默了,我便问他要不要介绍一位我熟悉的医生,他可以去请教一下,他还是沉默。
忽然,他说他正在网上解一道数学竞赛题,“我打错了一个数字,该死!”他说。我很吃惊,也感到很受伤——你深更半夜打电话来请教问题,当我和盘托出时,你却在解数学题!
我揣度着,他是老同学,又是好朋友,打电话寻求我的帮助是一种信任,他在我讲电话时解数学题并不足以成为“兴师问罪”的理由。于是,我把刚才的话题扼要地重复了一遍,谈话顺利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