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相伴的理由
作为一张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报纸,读者,是最宝贵的财富;而读者的陪伴,则是最长情的告白。许多读者都是从小看着新民晚报长大的,至今不离不弃。
“如果只订一份报纸,我一定会选择新民晚报。作为一个上海人,从孩提认字起就看上了新民晚报,它陪伴了我大半人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座谈会上如是说,引起台下一片掌声笑声。在俞立中看来,新民晚报是份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报纸,深受读者喜爱和欢迎。上海的老百姓大都已习惯了“夜饭吃饱,新民晚报”——忙了一整天,吃过了晚饭,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看一张晚报了。这是至今很多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至今保留着一本上世纪90年代媒体报道她的剪报簿。翻开剪报簿,映入眼帘的就是3篇刊登在新民晚报上的短文:《女演员的黄金时期》《影视双星》《看奚美娟的戏》。“文章虽短,字字珠玑。这也是我对《新民晚报》始终心怀感激的原因。”
新民姓民 新民为民
新民姓民、新民为民,是新民晚报这只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因,也是新民晚报办报的初心。
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回忆,和新民晚报结缘,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家住在普陀区石泉路旁的新工房,和记者孙洪康的家离得很近,隔窗就能见到。”多年工作的经历和记者的职业习惯,让孙洪康养成了“关注民生”的情结。他深入了解徐虎上门为居民服务的事后,写了一篇《全天候的房修工——记市劳模、中山房管所水电工徐虎的事迹》的报道,刊登在1986年12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这是媒体报道徐虎的第一篇通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新民晚报不但见证着历史,还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承着时代精神、民族之光。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年近九旬的程不时特地来到座谈会现场。已是白发苍苍的他和新民晚报是同龄人,和这张报纸有许多共同“语言”。“在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国产大型客机的研制过程中,新民晚报给予大飞机事业很多关注。”程不时表示,大飞机研制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新民晚报的记者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把飞机研制人员的工作、生活写出来了,把大飞机精神写出来了。
坚守和传承
今天的新民晚报,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是报纸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多端发力的平台,一批“老中青”新闻人正传承着新民晚报的文脉,并融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
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潘高峰介绍,今年他已进入新民晚报社整整20个年头。“坚守,不是为了坚守而坚守,而是为了改变而坚守。是因为对未来有所期待,对改变充满信心。”他认为,新民晚报要实现“90后再出发”,关键还是要不忘“新民姓民”这个根本,与人民紧紧相依,为人民分忧解难。
1991年出生的新民晚报年轻记者杨洁,和新民晚报同一天生日。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小看着新民晚报长大的,在新民晚报实习后更坚定了做新闻人的梦想,希望把自己青春的创造力、活力,融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媒体中。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民晚报曾创造了90年的辉煌历史,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最早就见于新民晚报的前身新民报。当时的编辑、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女儿吴霜说,家里至今珍藏着当年发表《沁园春·雪》的报纸,“祝这张古老而年轻的报纸闪亮如新地办下去。”
一纸风行九十年,媒体融合谱新章。“90后”的新民晚报昨日绚烂,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