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上海昆剧团联合浙江昆剧团和永嘉昆剧团在上海、杭州举行夏季练功集训一月。这是上昆“夏练三伏”的第十个年头。8月底,我有幸被邀请到杭州观看三地联动集训汇报,从住所走到剧场,已是一身大汗;再观看他们的练功成果2小时展示,又看出一身汗。
平时,我和这些熟悉的面孔,都是在舞台上见面的,演员形象光鲜,看戏是一种美的享受。昆曲的主流唱腔是水磨腔,像江南人的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舒徐委婉,回味无穷。但这一回,看到他们舞台背后练功,才得知什么是戏曲演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才知道什么叫练功吃苦,什么是挥汗如雨;什么是“大德成就大艺,大艺必有大德”;什么叫功是练出来的、技是训出来的、曲是拍出来的、人是苦出来的。
“高强度、高密度、快节奏”,这九个字是夏季集训的主旋律。从早上9时到下午5时,团长和演员练在一起、打在一起,滚爬在一起,汗水流在一起。每位演员每天都要做如下练习:1000个“打飞脚”,正圈5分钟、反圈5分钟的“圆场”,100个以上的“虎跳前扑”,10遍“打把子”,200个“翻身”,200个“踢腿”等。这几个数字里的流汗量,虽然具体不好估算,但寓意不言而喻。老艺术家王芝泉、张铭荣等亲临指导,中青年演员一个不落来练功,像一级演员罗晨雪这样著名的闺门旦,黎安、胡维露、倪徐浩、卫立等粉丝无数的小生演员也无一例外。
还要告诉大家的是,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走进练功房,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把空调机关了。不开空调,特意让演员们找到当年在戏校练功的氛围。不开空调,是一种自我加压。翻飞舞动的长绸带、跳跃飞腾的筋斗、眼花缭乱的刀枪,其热和累,可想而知。但是,演员们说,热热热,热蒸练功房;练练练,练出过硬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天热何惧练,大汗一身爽。练功不出汗,那还叫什么练功?练功不出汗,唱戏怎么唱得好?
文武双管齐下是这次集训的亮点。文戏演员要学马趟子,武戏演员也要吊嗓子。翻筋斗,矮子功,打把子,长绸舞,劈杆子,串翻身,一样都不含糊。把子、出手、荡子、旋子、翻船、九毛、砸险……个个动作都到位。谷好好做完了鹞子翻身示范后,开始一个个矫正演员的动作:“手不要弯,手指伸开,像小鸽子一样美。”每个演员照着做,都过关了。她又叮嘱:“每天保持跑圆场一百圈、翻身两百个。”动作加起来一共三百个,谁也不敢少做一个。在《白蛇传》中演小青的林芝,排戏加练功,一个月里瘦了十五六斤。昆五班花脸演员阚鑫在永嘉县岩头镇演《钟馗嫁妹》,台下广场35摄氏度高温,台上聚光灯照射,阚鑫的官袍内穿一件3斤多重的棉袄,唱做翻舞30多分钟,还穿插喷火绝技。下场后,人像水中捞出来一般,从水衣到棉袄,甚至最外层的官衣,全都湿透,水衣成为名符其实的“水”衣,可以拧出大把水来。
文戏演员也要练武功,为的是拓宽艺术之路。黎安虽早已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和白玉兰奖的双料得主,功成名就,但他仍以归零心态,主动加入集训。出国演出回来,下了飞机,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就赶到练功房。黎安说,昆曲演员虽有行当之分,但一个好演员必须文武兼备。自己平素演巾生、冠生角色为主,但若演雉尾生,就需要武功基础。这次,43岁的黎安带领五个小生展示“把子功”——“快枪接五梅花”。五支梅花抢,接连飞过来,一一挡回去,节奏越来越快,令人目不暇接。结束时,人们发现:他的枪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打飞了。
戏曲界有句行话:“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我看了昆曲界三地联动的夏季集训汇报,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产生一个强烈的信念:新一代昆剧大师,将从这个练功场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