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看着客厅的玻璃橱里还来不及吃完的那几盒月饼,禁不住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心里感慨万千。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进一家造纸厂当学徒工,每月津贴16.84元。第一个月的津贴赶在这年的中秋节前领到了,拆开“工资袋”,轻轻地捻着几张形单影只的大票小票,心里一整天都乐滋滋的。本来,每天下班,我总习惯沿着平凉路,从隆昌路到宁国路直线走回家,可那天心里特兴奋,一家店一家店地兜进兜出,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却怎也没勇气“该出手时就出手”。也难怪,那年头,一只茶杯盖大小薄薄的芝麻饼都要卖一块五毛钱,我手往衣袋里伸了多少回,就是没底气把钱掏出来……
回家后,我把钱全交了给母亲,见她脸上绽开了笑容,自己心里也甜甜的。可刚转身,母亲就拉住我,从工资袋里抽出五张一元的大钞说,马上就是中秋节了,礼拜天你去买一只百果月饼给外婆送去吧,她喜欢吃。
当年,外婆住在威海路347弄舅舅家里。90岁的老人还喜欢甜食,我们去看她,她总会摸索着拿出柿饼、麻花之类的小食品分给我们吃。不过柿饼是半只一人,食指粗细的麻花每人半根,我们已经觉得是了不起的享受了,那年代,有吃的就是硬道理啊。
那天,我到南京西路“王家沙”左挑右挑,花了4元5角钱买了一只皮色油亮、印戳鲜红的苏式百果月饼,隔着纸袋,边跑边放在鼻尖下嗅着,那诱人的香味至今都粘着我的味蕾,挥之不去。走进弄堂,一眼就看到弄底最后一幢楼房的门口,外婆正扶着墙往外望着。知道我买了月饼送她,怎么劝都不肯尝一口,硬往我包里塞,等知道这是我用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特为买了孝敬她的,才乐呵呵地收下来,拿着月饼在左邻右舍面前唠叨着:“外孙孝顺我的”……
几个月后过春节,我把外婆接到家来小住。刚刚坐定,她就抖抖嗦嗦从蓝布兜里摸出一个包了几层油纸的东西来。打开一看,竟是中秋节前我买的那只王家沙百果月饼。但这月饼已硬得像石头,用力搿都搿不动,原本又酥又香的皮也荡然无存,只是那枚红戳还隐约可见。母亲叹了口气,脸上尽是惋惜的神情。外婆却不以为然,说“你们分了吃吧,不能浪费了”。
当然不能浪费啦。母亲沉思了半饷,问邻居借来一套舂芝麻的石臼,教我将月饼放在里面,双手握紧石杵,用力把月饼舂得粉碎。晚上,母亲舀了两三勺面粉,滴了几滴香油,掺水把面和得软软的,“醒”了刻把钟后,用粉碎好的月饼末作馅,做成月饼样子,放锅里烤熟了,大家分了吃。那晚,我先尝了一口。味道还好吧,就不知道跟新鲜的王家沙月饼有多大差别。我舀了满满一勺,送到外婆口中,她眯着笑眼说:“好吃,好吃!”母亲跟着也舀了一勺,用舌尖舔了舔,点了点头,又转向送到外婆嘴里……
我忘记了那天晚上是不是有月亮,但母亲眼里两滴晶莹的泪珠我一直记到现在,如同橱里还来不及吃完的月饼,令我动容。
十日谈
感恩与思念
责编:史佳林
学生时代常常会有一位让你倾心的老师。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