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已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各个小区都进行得轰轰烈烈。分类之目的,自然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这个前提下,不知道多少人还会想起多年前也曾力推的一大环保措施:限塑令。
这两天,关注到《科技日报》的一则报道:自2008年6月我国限塑令实施11年来,废塑料不降反增,目前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既然已经花大力气去限制了,这些增量又是哪里来的?放在以前,人们还只把注意力放在超市上。但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消耗量快速上升。有统计数据表明,外卖成为限塑令的“灰色地带”,使用比例高达77%。业内专家指出,2018年我国消耗外卖包装可能达到了231万吨。
关于这一点,更多年轻人可能深有体会。下班了,叫个外卖;周末宅在家,也叫个外卖。考虑到环保,有的平台和商家还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但好像从来没有把多出来的包装盒、塑料袋当回事。
实际上,超市里的“限塑”也有问题。11年过去,感觉不同的就是:用塑料袋,你得花钱买。只不过多数人,似乎也不在乎那3毛5毛的。再说,带回家还能当垃圾袋用呢。
去过欧洲不少国家,无论大小超市,他们都提供的是纸质袋子。问题是,纸袋子在国内怎么就流行不起来呢?不如塑料袋方便、实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成本更高,谁都不愿为此买单吧。
塑料对环境的破坏度,人所共知,已无需赘言。最严重的是它的难以降解性,持续数十年甚至百年都会成为土壤、大气、地下水的污染源。这种巨大的危害性,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我们需要多问问自己,在生活方式出现巨大变化,越来越便利的同时,该怎么看待相伴随而来的污染问题?
所以,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重提一下“限塑令”,两者其实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正所谓与时俱进,对于电商、外卖平台这些“新品种”,至少也要及时出台一些限制措施,堵住目前的漏洞,不能任由它们毫无顾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