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说过,绝不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他把蝈蝈、扫帚、玉米、蜡烛,甚至蚯蚓、蝌蚪悉数带进自己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带着明亮的乡土风情,老少咸宜,都能看懂。用来作为这次展览标题的《世世太平》,绘于1952年,当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那年画家90岁,他用羊毫大笔画出两只柿子,谐音“世”,篮里盛着两只大苹果,谐音“平”。画面诙谐有趣,充满了齐白石在饱经沧桑后对身处和平盛世的喜悦以及祝福之情。
此次展出的50件精品均来自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其中大部分作品曾代表中国文化出访巡展至世界各国美术馆,但其中一部分却从未在国内露过面。展品涵盖了花鸟、山水、人物、瓜果、虫鱼以及大众喜闻乐见的“白石虾”等众多题材,均为白石老人的晚年作品。齐白石“衰年变法”,在晚年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将自己的所思所爱跃然纸上,把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所能遇见的美好放置在一起,将写实写意统一在画面中,再用明亮畅快的笔调,绘写出它们。
此次大展的主办方之一天协文化总经理谢定伟向记者出示了一张老照片,上面有11位上海著名画家,他们都是上一次齐白石作品来上海美术馆展览时的讲解员。1957年白石老人逝世后,北京为这位人民艺术家举办了大规模遗作展。1958年4月,巡展抵达上海。11位上海中国画院的国画家包括陈佩秋、陆抑非、张大壮、贺天健等,主动前往展览会做讲解员,辅导群众美术工作,留下一段佳话。本报记者 徐翌晟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