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药物的味道不好,应该是没有人反对的,但从安全角度看问题,药物味苦有一大好处:由于绝大部分的药是苦的,小孩子误尝药物导致死亡的风险就能大大减少,尝到了苦味,孩子就会停止将药物往嘴里送的行动。中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汉语是一种十分丰富和形象的语言,从历史典故演变而来的成语和熟语显得十分生动活泼,但如果落入套路就不恰当了。比如有人说,良药不一定都是苦的;苦的药也不一定就能见效。笔者比较同意这种看法,不妨就来说说“苦药”吧。
“良药苦口”这一成语形成于汉语中,所以首先要说中药,黄连、穿心莲、龙胆等等,它们都源于植物,而植物中有许多化学成分是苦味的,比如生物碱、苷类、脂类;正因为草药中有这些成分,所以含有这些成分的草药自然是苦的,而苦的程度与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关。如果医生(针对你的疾病)开的药所含化学成分是苦的或很苦的,那么就吻合了“良药苦于口”这句话。但这不等于只要给你吃苦药,你的病都会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症”,否则,再苦的药也治不了你的病。更何况中药中还有别具味道的药,诸如咸味、辛味、甘甜、酸味、涩味的药(蜂蜜、生姜、乌梅等所具有的味道),可谓五味俱全。
我们惯说“中药”和“西药”,所谓的“中药”,其实就是草药,但在国外,草药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学科——中医学中的药物学,所以外国人在用草药时同样会碰到“苦药”的概念,草药是苦味的,对老外来讲,没有什么惊讶的。很多外国人也不知道用“苦药”来比喻“忠言”。但是老外也认为,除了草药以外,还有极大部分的化学制剂药物也是苦味的,这是一种共识。据药物学家研究,“西药”中的苦味和乙醇(酒精)有关,乙醇可以分为普通乙醇(含95.5%乙醇)和无水乙醇(含99.5%乙醇),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都能在纯净乙醇中结合,从而使精油、树脂和植物中的某些有疗效的物质浸出。另外,70%乙醇是很好的防腐剂,能杀死细菌和真菌。乙醇有利于重要的有效物质更好地被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所以制药工业离不开乙醇,但是过量摄入乙醇可致中毒,药物中乙醇含量超出规定计量,对儿童、酒精病人(嗜酒者)、癫痫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肝或脑有病的人很不利。为此,有的国家卫生部门规定:如果药物中的乙醇含量超出了规定计量,必须在药物说明书上作出提示和说明。举个例子:要是说明书中提到的一次服用的最大药物剂量中乙醇含量达0.05克以上,则必须作出警示。或建议医生,在没有其他选择余地时才考虑处方含乙醇量较大的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研究者考虑到患者的某种心理因素,认为药物的苦味是不应该放弃的。如果医生对患者说:“这种药比较难吃,很苦,但效果相当好。”患者大多会优先考虑这种药——安慰剂效应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