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纪录片 收获在十月
李逸庐
扫一扫请关注 “新民艺评”
  ◆ 李逸庐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国庆期间,新组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集中推出了一批重磅纪录片新作,向观众、业界展示了上海本土纪录片创作的实力。《长江之恋》《彩色新中国》《代号221》这几部纪录片,题材上都跳出了上海,显示了可贵的开拓意识,有大关照、大情怀,制作上既坚守了上海纪录片的传统,又有所超越、创新,可谓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大手笔之作。

  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恋》是一部令人兴奋的佳片,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长江一度“病得不轻”,是促成这部作品诞生的先决条件,但敢于亮剑,勇于探索,虽千难万难,最终把事情做成,则代表了上海纪录片人敏锐的眼光、可贵的魄力与重大责任担当。

  中国人对长江总有着说不尽的深切感怀,长江也是大大小小纪录片的母题。从成片看,《长江之恋》不仅是延续了关于长江文明、长江文化与中国人的关系书写,而且,全片以生态文明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让观众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母亲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实现了更深远的主题开掘,体现了创作者的远大抱负。人们通过纪录片不仅看到了长江的变化,也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故事和细节是纪录片的生命,《长江之恋》从人物、细节入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们与长江相亲相依的故事和情缘。从洞庭湖畔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江豚的渔民,到长江滩头拉纤的船夫,再到为上海市民谋福祉的水利工程师,刻画了一幅普通平凡的中国人的群像,而群像的背景,就是这些人数十年如一日悉心守护着的长江。纪录片对这一切的讲述,不浮夸、不矫情,秉持了真实、平实的创作理念,感人至深,令人难忘。在语态上,不是提高嗓门高八度,也不是某些走基层专题片的低八度,而是恰到好处,收放自如,是主旋律纪录片新表达的有益探索。

  技术上的高配置,支持了内容的新锐,为当代中国积累、保存了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长江之恋》全部采用4K拍摄,并采用了阿莱顶级摄影器材,ARRI Mini作为空镜组主摄影机,史无前例地加入了纪录片拍摄,在视觉上呈现了最美的“长江之恋”,记录下母亲河的壮阔之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系列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凝聚了社会共识,极大地唤起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这一次,上海纪录片工作者溯源大江的历程,更像一次回溯岁月的哲学思考:人类和自然将以何种姿态携手走向共同的未来?

  如果说,《长江之恋》更多地将镜头对焦当下,大型纪录片《彩色新中国》则是回望历史、记录感动,并从中汲取开辟新时代的力量,而这一切,是通过对一批珍贵彩色影像的披露、解读、考索、回访来实现的。

  《彩色新中国》被广电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大理论文献片重点项目,制作之初,便引起各方关注。播出一个月前,由其片花剪辑而成的短视频在快手、抖音、微视、好看、梨视频等5家平台甫一推出,迅疾引爆网络,一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引发网友强烈共鸣。

  从1949年到1950年,两支前苏联摄影队在新中国15座城市,拍摄了200本胶片,留下了30多个小时的彩色影像,这批珍贵的素材,长期沉睡于今天的俄罗斯照片与影像档案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唤醒,作为珍贵的国家记忆被打捞出水,《彩色新中国》是独家授权首次正式公开这批影像的电视纪录片作品。

  这些素材记录了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杭州和长江沿岸城市重庆、汉口、南京在解放后的新面貌,包括文化古迹和生活劳作、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等。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画面仍然清晰,色彩鲜艳。对于《彩色新中国》的创作者而言,简单地梳理、呈现历史影像,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宏愿,他们要做的是,以这些彩色影像为经,以重访拍摄场景、寻找历史见证者行动为纬,详细解读这些历史影像,展现新中国气象万千的崭新风貌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独特的视角、温情的故事、丰富的细节来印证历史素材的力量,成功地将影像文本的记忆升华为文化记忆,体现了创作者娴熟的叙事能力。

  “国庆档”上海纪录片中,还有一部颇有解密色彩的《代号“221”》,全片分为三集,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为对象,记录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历史,展现中国核武器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是一部挖掘中国人奋斗精神源泉的作品。

  《代号“221”》把目光投向221基地数以万计、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呈现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命故事,从不同剖面解读不一样的“两弹”研制历史,用动人的细节还原那段激荡人心的风云岁月。由于特殊的背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原子城“金银滩”这个地名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代号“221”。50多年过去了,纪录片让尘封的历史、青春往事、家国情怀回到公众的视野,以艺术的手法,令人知晓共和国如何走过艰难的岁月,并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下继续努力践行中国梦。

  缺乏现实意义的历史,只能承载学术意义,很难在受众的心中激起涟漪。历经70年,《彩色新中国》的热播,是珍贵历史影像彰显社会价值的最新案例;《代号“221”》 以“实物实景”讲述“那时那景”,通过鲜活的纪实手段,紧扣历史遗存的展现,并结合三维动画、历史再现和原始影像,使纪录片作品超越了生活化的怀旧层面,用影像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回声。

  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主潮,可喜的是,上海纪录片开始进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一种成熟的创作心态。上海作为中国纪录片的重镇,理应站位引领,为时代画像,而不是在一些不痛不痒的小情调上绕来绕去,制造所谓的商业IP。这应该也是广大观众对上海纪录片的殷切期望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郊野大地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文体新闻
   第A07版:文体新闻
   第A08版:夜上海
   第A09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0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4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16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用我们的故事为国庆献礼
上海纪录片 收获在十月
音乐剧《大钊先生》的启示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A13上海纪录片 收获在十月 2019-10-06 2 2019年10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