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儿女普天同庆的日子,全国原创与复演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舞台作品。笔者慕名去北京民族剧院观看了音乐剧《大钊先生》,被北大在读与毕业师生为主的演员所呈现的《大钊先生》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表达深深打动。
细细想来,《大钊先生》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有几个原因:第一,这出戏的产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它是北大艺术学院音乐剧中心的师生们有感于北京大学120年的历史,为当年李大钊先生在北京、在北京大学所点燃的圣火创作的。与其说李大钊是普罗米修斯般的盗火者,更不如说他是一个负薪者。即,背负着薪火的人,聚合着薪火的人。李大钊先生作为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将革命的薪火聚集传承,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音乐剧《大钊先生》是当代艺术家与学子发自肺腑的吟唱、讴歌和共鸣。它不同于革命先辈事迹的单纯展现,也不同于人物故事的陈述罗列。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本身需要的是艺术的构思、艺术的技巧,也需要艺术的感悟。在音乐剧《大钊先生》中,从上绞刑架开始,到李大钊的就义,聚焦短短24小时,映射了李大钊的人生故事。这个视角非常巧妙。其次,体现辐射性。一开始李大钊先生感动的是周边的人,周边的北大学生。同时他也在感动北京市民,甚至行刑者,进而辐射到整个中国社会。事业未竟,但是他青春的热火一直传承下来,为我们所继承与怀念。
《大钊先生》获得成功,与制作团队的用心与认真分不开。编导周映辰找到了《建国大业》的作曲、知名作曲家舒楠先生为《大钊先生》创作了大部分音乐,具有现代感、抒情性,同时也有激荡人生情怀的内涵。周映辰带领师生排演之余,还带大家寻访大钊先生在北大、在北京的足迹,并且多次拜访与聆听李大钊孙女李乐群的回忆与对谈。置身其中,更是置心其中。北大师生感念于北大情怀,感念于大众情怀,感念于共产党人的初心、执着与牺牲,当他们站上舞台时,才能够将其中的精神表现出来。
音乐剧《大钊先生》已经在全国进行巡演,不久将来到建党的圣地——上海。希望更多创作者与艺术工作者,能放下名利之心,像北京大学音乐剧中心的师生一样,用心来传承与表达先驱们的炽烈之心。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