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了像朱剑平一样一大批特教老师的付出,近年来,上海融合教育交出暖心答卷——近900所普通学校向残障学生敞开大门;18个中职特教点回应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后入学需求。
充满信心 允许反复
每周学一首古诗、背3-4个英语单词、完成适量算数练习,每周一次学科老师一对一辅导,每周一次去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接受个别训练……这是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8年级女孩欣欣(化名)的订制学习单。除此之外,对这个智力障碍的孩子,班主任陶燕还有两句更重要的话反复叮嘱。一句是“你好”,勇敢地和老师同学打招呼;一句是“对不起”,当因为动作不协调影响到别人时,可以减少误会。陶燕希望,经过普通学校9年的随班就读,欣欣不仅能掌握简单的文化知识,更能用合适的态度待人接物,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虽然学业要求降低,但是整理书包、抄记作业等小事,陶燕坚持让欣欣自己来,春秋游,班上的孩子也会牵着她的手一起出行。
“最重要的是建立感情,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宝。”中山学校校长马园根介绍,作为一所对口区域内所有孩子实行“零拒绝”的公办学校,该校曾连续多年开展随班就读残障学生个别化教育与教学,老师们的秘诀是“充满信心”“降低要求”“允许反复”。
开辟通道 融合教育
来自市教委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近900所普通学校为残障学生提供融合教育,其中800余所普通学校有残障儿童随班就读,70余所普通学校开设了特教班。全市专职特教教师近400名,各类特教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近100人。为让残障儿童就近上好学,市教委教研室牵头组织相关试点区、试点学校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研究、随班就读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研究、国家特教课程校本化实施等项目攻关,通过近5年的行动研究,逐步建立起普特融合的教研制度。如今,和中山学校一样,绝大多数学校为残障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制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科教师、资源教师、心理老师分别从学科辅导、功能康复、心理健康等多个角度为残障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
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孩子才十五六岁,如何让尚未成年的他们获得更多成长养料?2018年市教委修订了《上海市中职学籍管理办法》,设立18个中职特教点回应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后入学需求,在市盲童学校中专班、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各区各设立1个区属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今年5月,在百年老字号“乔家栅”,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的孩子们跟随点心师傅们像模像样学做特色三丁烧麦。他们正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长宁特殊职业学校联合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晨光彩虹公益专项基金发起的“牵手艺术彩虹 献给未来地球”青少年文具用品创意设计项目,使自闭症学生的绘画作品变成了文具上的图饰。数据显示,目前,本市特教中职学生共511人,残障学生高中阶段入学率已经超过六成,逐年稳步提升。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为特殊孩子进入社会创造更多通道。
注重差异 医教结合
残障儿童因个体差异显著,为了能给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2016年9月,全国第一所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在上海成立。评估中心逐渐建立了一支“医教结合”的评估专家队伍,明确了五类评估的流程、内容、方法,包括特殊儿童入学(园)健康、安置评估,上海市残障学生申请初中统一学业考试合理便利评估,上海市残障学生申请特教学业考及合理便利评估,上海市普通中职校随班就读生转入特殊职业教育学校(班)评估,上海市残障学生特殊需求评估等。2017年至2019年,评估中心特教中考评估共264人,统一学业考合理便利评估190人,新生入园入学评估1635人。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