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 我们遇见世界
博物馆大厅、剧院大堂、商圈中庭……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一个个“文化大客厅”。精神生活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维度,博物馆是影响很多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场所。上海博物馆保安楼师傅表示,每逢节假日,上博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观展队伍,一到寒暑假,带着小朋友来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家庭更是为数不少。
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中,《白描道君像图》卷、《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杜甫诗意图》轴三件展品均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可以窥探到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在久事国际艺术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最珍贵、最具规模的齐白石作品展正在此进行。从《世世太平》、《须知瓜菜半年粮》、《苍柏紫藤图》等经典之作中感受画家齐白石明亮的色彩,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被亲切唤为“水晶宫殿”的上海大剧院,热闹了许多天。拖着各色行李箱“赶场”的文艺中青年,还有被父母带来“朝圣”的琴童,穿梭其间。世界瞩目的钢琴“女祭司”玛塔·阿格里奇连续两日的演出,吸引了全城、全国甚至全球的乐迷。如臻化境的琴技被了无痕迹地融于演奏中,仿佛浑然天成;精准的节奏和力度,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饱满音色……欣赏完她的演奏,沉浸在满满幸福感中的人们又赶赴下一场文化邀约。
“客厅”外 我们遇见知音
在上博外,不时飘过祖国东南西北的各地方言,来自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参观者累了,就在台阶上休息。大家自觉靠右,留出一条足以上下通行的空间;保安则保持着西装笔挺、目光炯炯,时不时言语温和地提醒着人们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一切,让人们感受到,在这个充溢着文化气息的空间里,我们遇见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知音。
让博物馆变为“人”的博物馆,这才是一个真正富有活力的文化实践场所。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数达2000万人次,年均展览数超过600个,但展览不仅仅在博物馆,还可以分布在城市的各个空间。当人们去到外滩,去到上海旅游的“打卡胜地”,很可能与艺术来个不期而遇。
思南公馆为渴望文化生活的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方心灵栖息的空间和社交会友的场所——花墙广场上,来自法国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与你同心跳》艺术装置,邀请路过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掌心贴合在装置的触发器上,不同的心跳频率将会在心形屏幕上转换成不同的灯光效果,心跳频率接近一致,心形屏幕的颜色就会从五彩慢慢变为同一种颜色。和家人一起来思南公馆的侯女士看到灯光变成了同一种红色的瞬间,十分激动,“代表了我们一家人同心跳,另一方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代表了我们和祖国同心跳!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