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小镇古戏楼,复原了古时听戏的戏台格局,上场门的门楣上写着“出将”、下场门则为“入相”。木质戏台之雕工精美、层层套叠可谓当今新建古戏台之首。在这样的戏台上演戏曲尚算寻常,但来自格鲁吉亚的巴格拉特舞蹈团以哥萨克骑兵战舞中独有的脚尖动作和膝盖贴地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亮相,着实令人感觉同时穿梭于古今中外。据该团艺术总监基亚说,在格鲁吉亚跳战舞的时候还会举着剑与盾,兵刃相击,火花四溅:“但是因为带不上飞机,所以我们没法在这里演。”来自亚美尼亚的阿拉拉特乐队,在古戏楼演出时,中国观众会惊喜地发现“扬琴”——这支乐队的领队阿滕·哈查图尔透露,“我们演奏的都是亚美尼亚传统乐器,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桑图尔琴,已经有两千年了。”桑图尔琴,就是如今在中国民乐中十分常见的扬琴。还有一把胡琴,形貌接近新疆乐器胡西塔尔……“虽然流行音乐似乎‘统治’了整个世界,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传统音乐。”亚美尼亚传统乐器多为独奏或三五人的小乐队建制,如今也能发展成百余人的交响乐团规模。哈查图尔说,“我们也演奏交响乐——因为我们拥有哈恰图良。”伟大作曲家哈恰图良是亚美尼亚人,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乐曲就是《马刀舞》。
如果说以上两支团队带来的是典型的丝绸之路上的歌舞,那么来自意大利的“舞动的里奥尼”舞团,则是广场上焦点。他们独创的旗舞,在有着飞檐的中国古代建筑前上演,颇有旌旗飘动云飞扬的画面感。在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70周年之际来到越剧小镇的蒂米什尔乐团,则带来了罗马尼亚巴纳特地区的民俗文化……除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格鲁吉亚电影、地毯等艺术作品,再现了我们未曾了解的高加索地区、欧亚大陆接壤处的生活面貌。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越剧小镇早先成立了国际戏剧小镇联盟,侧重于与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两千年的丝绸之路交汇了东西方文明,2013年启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共荣。持续地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是越剧小镇的目标之一。让戏曲重新回到生活,重新成为节日的内容,也正是越剧小镇不断践行的目标之二。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