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林凤
见证新中国成立
1949年的10月1日,一直让顾治本记忆犹新。这天上午九时,卡车载着激情满怀的他们,行驶到长安街东单牌楼附近的指定地点集结。他们属于军事院校方阵,前面还有红旗队方阵、仪仗队方阵、大炮队方阵、坦克车方阵等;后面是持枪的部队方阵、再往后是工人、农民、机关、学生等方阵,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期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中午,丽日当空。首长要求大家吃饱干粮、精神抖擞整装待发。下午三时,嘹亮的军乐声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紧接着激越高昂的国歌奏响,顾治本心潮澎湃,这时,一个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那是毛泽东主席用他的湖南口音铿锵有力地大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瞬间,人群沸腾了,顾治本热泪盈眶,向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天安门广场附近的百万群众欢呼雀跃,口号声、鼓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下午四时,游行队伍开始接受检阅。顾老说,尽管他们那时正步走方阵,是穿着球鞋的,没有如今的部队足蹬高筒皮靴走方阵的装备,但他们的脚步同样“咚、咚、咚”地非常响亮有节奏的。经过两个多月的强化训练,行动自如,步调一致。由东往西向天安门方向行走。每个参加检阅的人,全神贯注保持动作与方阵队列一致。行将经过天安门城楼时,只听指挥一声令下:“向右看,正步走!”大家“唰”地一下,齐崭崭地将头转向天安门城楼行注目礼。顾治本眼睛瞪得大大的,在现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这永远镌刻在他心中。
列队训练特精神
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参加开国大典接受检阅的一幕幕,不断地在顾治本眼前重现。他为自己成为解放军战士,能参加开国大典自豪。
顾治本说,自己很荣幸。1949年7月,他在北京通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所属专业军械学校学习,被选入参加列队训练。那天,他们这些从500多名学员中遴选出的144名参训者,组成了方阵列队。当首长宣布“交给你们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参加开国大典接受检阅”时,入选者都为获得这一殊荣欣喜若狂。
从这天起,顾治本他们投入到艰苦严苛的训练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几乎都是参军不久的新战士,没有经受过高强度的训练,长时间机械重复地正步走非常疲惫,颈部和四肢都是僵硬的,但只要想到肩负着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庄严使命,都迸发出了再苦再累也能挺得住的精气神。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大家还相互指出了训练中的不足之处,晚上自由活动,再到操场上自纠动作。
那时,学校吃的都是粗粮,南方战士吃不惯,但原本体质单薄瘦长个子的顾治本,吃着粗粮伴着高强度训练,体格却健硕硬朗了,正步走时脚底嗖嗖生风,从还不成熟的青年学生蜕变成为仪表威武素质良好的军人。
转眼,到了九月下旬,队列操练更紧张了,几乎整天都在操场上练习正步走。那种严格严厉,顾治本至今难忘。比如跨步的大小、甩手的高度等,要求整个方阵完全一致,哪怕有一人有一丝差池,方阵就要重新操练一遍,真正做到无可挑剔。9月29日,顾治本他们的方阵通过验收,获得了正式参加开国大典接受检阅的入场券。
北上领受新任务
顾治本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解放军,才有机会亲历开国大典。那是1949年5月中旬,华东军区后勤部一个连的解放军进驻了上海市七宝农业职业学校(今七宝中学)。在这所学校读书的顾治本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欢迎他们,要求参加解放军。
顾治本于1931年出生在江苏昆山,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昆山县培本小学的校长,幼年的他生活无忧无虑。“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他家居住的北栅湾全部毁于日军炮火,父亲为自家设计建造的七幢住宅楼也尽成瓦砾,一家人颠沛流离,生活难以为继。
1948年初,顾治本的二哥参加了解放军,受二哥影响,他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所以很顺利地被批准参加解放军。就在准备随部队南下参加解放福建战斗时,他与其他十几名战士接到赴北京的命令。他们乘坐的这列军车从上海一开出,就受到国民党军机的跟踪、俯冲和扫射。在常州附近,机车头被打坏,火车司机受伤。列车停了下来,但按部队规定,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车厢和座位,以免暴露军车,部队会遭受更大损失。三天后,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北京通县解放军军械学校。
由于顾治本学习努力,积极上进,尤其是参加开国大典操练中的出色表现,在军械学校,他第一批被批准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秘书处秘书科任见习科员;1954年初,又被选派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高级理论班进修。转业后,顾治本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顾治本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直至1991年12月离休。
晚年有乐乐不停
离休后的顾治本,几乎没“停”过,先应邀到业余学校任教,彼时,正是业余学校的兴旺期,为在职人员“充电”,他乐意。之后,他连续五届被离休干部党支部选举为支部宣传委员,为履行好这一职责,他订阅了十多份报刊,每天看新闻,做读书笔记,还学会了上网查阅资料用电脑写文章。多次荣获区教育系统“园丁奖”和“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顾治本还有自己的养生秘籍,他经常参加区老干部局组织的多种兴趣活动组,如桌球、摄影、歌咏、门球和桥牌等,随着年龄增加,他由多样化转向精品化,对愉悦身心的桌球初衷不改,每周有三个上午参加桌球锻炼,与“同好”打球品茶,乐此不疲,自觉体力增强,思维清晰。
携夫人蔡秀娣畅游国内外,也是顾治本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近三十年来,他俩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游历过二十多个国家。夫妇俩育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和女婿在美国,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数次接父母到美国探亲,陪伴他们从东部旅游到西部。如今,父母及至鲐背之年,小女儿就每晚与他们视频,每年回国住上一个月陪伴父母。大女儿家与父母家是“一碗汤”距离,小辈们隔三岔五来照料父母。家有如此孝顺优秀的女儿,令顾治本夫妇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