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号子
王选来
  王选来

  我最早听到“劳动号子”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居住的老巷围墙的后面,正在建造一所中学。当时,普通的建造房屋,都是砖木结构,单砖砌墙,地基是靠人工拎起大石块来夯实的。夯地基一般有4位或8位建筑工人,其中1人领号:“拎起来哟”,众人齐喊:“夯哟”“哟哟哟喂,齐心协力么嗨唷”……当时,我仅5岁,但听到这号子声,觉得非常好听且振奋人心!因此,经常和几位儿时的伙伴,去围观去倾听,直至建筑工人们休息,我们才回家去。

  后来,又看到码头工人扛大件货物,4人、8人乃至12人,喊着号子,抬上船或抬下船。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知晓了这种很好听的吆喝声,叫“劳动号子”。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韩非、赵子岳、凌元等主演的故事片《锦上添花》,用喜剧的形式来演绎“劳动号子”,让人忍俊不禁,但同时说明了“劳动号子”在群体劳动生产中的协调和指挥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上海农民创作的一首大合唱《社员挑河泥》,则是用“本地人”的方言,把“劳动号子”用大合唱的形式表现得极其完美、动人:“嗨嗦嗨嗦嗨嗦嗨,嗨嗦嗨嗦嗨嗦嗨,拾辣辣子唷嗨拾辣辣子唷,弗怕汗水湿透衣,劳动号子震天地……”,这首以“劳动号子”为基础的大合唱,来自基层,乡土气息浓郁,音乐旋律铿锵中不失优美,曾作为上海民族乐团合唱队的保留节目,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劳动号子”在群众性劳动生产中所具有的鼓动、协调、指挥的功能和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9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12-13
明眼的我们
那年下乡
勾良苗寨
劳动号子
高邮路(剪纸)
母亲为我取的名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劳动号子 2019-10-09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