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爱情“鬼见愁”
青春题材影片本应给人以美好的回忆,但令不少观众费解的是,在不少青春电影中,床戏、怀孕、堕胎、三角恋几乎已成了标配,而得到女主角爱情的男主角不是始乱终弃就是花心劈腿。《匆匆那年》中的陈寻,《同桌的你》中的林一,《致青春1》中的陈孝正,都是负心自私的绝佳代表。最有代表性的是正在上映的《万物生长》中会写武侠小说的医学院高材生秋水,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成熟,先后伤害了三名女性。
不少观众表示,印象中的青春片,应该是“那天天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欢的白衬衫”的感觉,情窦初开的他羞涩试探年少悸动的她。然而如今银幕上的青春片,满眼是星光闪闪泪光点点,一成不变的初吻、出轨、堕胎、三角恋。有网友尖锐地质问:“青春片里的爱情真的就这样鬼见愁,没有伤害便不是青春?”“如今的国产青春片到底怎么了?”
青春怀旧“最保值”
青春片为何总是这个路数?不能否认的是,国内的青春片大多改编自大陆的青春伤痛文学,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就放大故事中的伤痛,导致堕胎、车祸、三角恋等情节层出不穷。电视剧《知青》的导演张新建曾直言:“在偷懒、能力和票房的三重压力下,国产青春电影才走上了‘不堕胎不青春’的结局,这说明创作人员的思路单一,想象匮乏。”
那么,这样的青春片还能火多久?不少圈内人认为,近两年来,国产片最保值的题材还是“青春怀旧系”。赵薇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轻松过7亿元,《同桌的你》成功靠片名吸引了大批80后进影院开同学会,助力该片坐拥5亿元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张一白电影《匆匆那年》没有起用任何大牌明星,用5000万元不到的成本,就赚了10倍于投资的钱。张一白表示,不管青春爱情片遭遇多少吐槽,它们未来的票房还是不会低。
细节开发很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青春片多改编自畅销小说,小说本身已有一大堆粉丝,许多人是因为小说而去影院观片的。片方又在电影中聚集了高颜值的偶像演员,这就意味着不管电影的质量如何,都会有粉丝买单。而宣传营销手段的高明,往往让青春片的商品属性大于作品,所以口碑的好坏并不能左右票房,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下主流年轻观众的消费口味和需求。
为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如今不少青春爱情电影开始向细节化发展。例如正在上映的《左耳》,呐喊“十七岁,该爱了”,即将上映的《何以笙箫默》则被誉为十年爱情经典。不少网友觉得这些影片的故事比较“接地气”。某资深网络文学编辑认为,许多被改编成电影的网络爱情小说并非成熟的剧本,想使之成为具有潜质的影视作品,改编是必须的,“片方和主创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节开发。”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