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崇礼的降雪量比起早年有所减少,造雪已成为各大雪场运行的重要保障。宋志勇向记者表示,目前云顶共有36台造雪机,一般而言,一个雪季只需造一次雪即可,一周左右能造出所需雪量,之后还可通过天然降雪补充。崇礼空气比较干燥,非常适合造雪。就算到比赛时一点儿雪都不下,全部依靠人工造雪,赛前一个月进行,就能完成全部雪量储备。
同时,他也指出,无论天然雪有多少,人工造雪对于雪场而言都是必要的。“比如大回转比赛,对雪道硬度要求很高,要求滑过100个人之后赛道还不能滑烂、滑出沟。”他说,相比天然雪,造雪机造出的雪雪质较硬,和天然雪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竞技比赛的需要。
另一方面,据崇礼县气象台台长郭宏介绍,为了更好地进行申奥的准备工作,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雪季,崇礼第一次在县城和规划赛区内安装了四个九要素气象监测站,开始对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雪深等指标进行精确的监测。他们也开设了微博、微信平台,为雪友们提供出行、滑雪指数的预测指导。由于滑雪比赛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较高,之后他们还将根据不同比赛项目的要求建设一系列类似的监测设备。
“根据历史资料,(崇礼规划)赛区的年平均积雪深度能达到42厘米,已经达到了冬奥会举办标准要求的雪量。而根据现有的数据来源,崇礼县城的风速是1.9m/s,属于二三级的微风,所以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差距不大,这也是崇礼的一个优势。”崇礼县气象台台长郭宏告诉记者。
由于地形地势影响,场地所在山区的降雪远多于县城。监测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16日到今年2月28日,崇礼县城的降水量为19.7毫米,而规划赛区降水量达到了52.7毫米。
“按照现在的准备,就是假设到时不下雪(进行的),人工造雪的水得准备充足。”崇礼县水务局副局长赵发明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为了预防冬奥期间可能出现的雪量不足的情况,张家口将从位于赤城县以北20公里处的云州水库调水,现阶段,相关管道的施工工程已接近完成。目前,各大雪场大都自己打井,采用2级泵站供水的方式造雪,而在调水工程完工后,都将统一从水库调水造雪。
除此之外,水利部门还计划在崇礼境内建设乌拉哈达水库,最近正在进行论证,并已经初步立项。
据了解,目前崇礼县的总人口约为12.56万,其中县城里有3.8万人。如果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预计到那时,县城内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将突破30万。而建设乌拉哈达水库,一来可以作为奥运设施的配套,二来也能够起到防洪为主,兼顾给张家口市区供水的作用。除此之外,崇礼县还将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将几大雪场的水进行回收,实现充分地循环利用,而这一计划能够弥补届时约三分之一的用水缺口。
崇礼县在环境治理和绿化上也下足功夫。一方面关停诸多采矿企业,另一方面加大了在生态造林方面的投入。
“以前封山时一亩地(国家)给三四百块钱,一年一千多万,去年批下来3.8个亿。”崇礼县造林站站长杨建中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从2014年起,河北省将以4:3:3的形式,分三年拨给崇礼县总计3.8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植树造林。而去年一年,他们在高速公路沿线、县城周边和滑雪场周边共完成造林三万亩。
按照规划,崇礼县还将在2017年前淘汰35吨以下锅炉,并对所有滑雪场、县城及高家营镇供热锅炉进行改造。且计划在星级酒店等经营服务类场所引入天然气设备。
失落与希冀
从建起第一家滑雪场到成为“申奥小镇”,崇礼仅用了17年。然而,当全县上下都在为申办奥运摩拳擦掌的时候,郭敬和他的塞北滑雪场却没能等到这一天。随着万龙、云顶这样资金雄厚、设施先进的滑雪场的出现,势单力薄的塞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渐败下阵来。虽然也曾引进外资,但终究因为管理、经营等多种原因,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的崇礼人再说起塞北,大多是一句轻叹:“塞北没有啦,资金跟不上了,慢慢的也就不行了。”不为人知的失落背后,却是一个年轻人的全部寄托。当年为了经营雪场,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由于生活观念不同,妻子带着儿子去了美国。用单兆鉴的话说,为了塞北,“他投光了包里的最后一分钱”。
除了郭敬和单兆鉴两人,陆续又有几十位老教练、老运动员、裁判员主动拿出积蓄,有的两三万,有的七八万,支持塞北,赚到钱后也又投入进去。这是中国滑雪市场化最早的一批试水者。“他们完全是出于对滑雪事业炽热的爱,对这项运动的感情。”单兆鉴说。
现在在喜鹊梁的北侧,一切陈设都还停留在当年的样子。曾经的拖牵索道已经生锈,雪道上也早已是杂草丛生。
对如今县城里的年轻人来说,随着崇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冰雪经济”带动起更大的旅游市场,年轻的开拓者们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尝试。
小任今年25岁。三年前,一直在跟互联网打交道的他从深圳回到了崇礼。他找到5个年纪、经历相仿的合伙人,创办“崇礼旅游网”,和其他旅游网站类似,游客可以在网站订购包括滑雪、住宿、温泉、租车在内的各种项目,不同的是,他们提供一站式的保姆服务。
去年冬天开始营业到现在,网站已经实现盈利。对于一个刚刚走上正轨的创业公司来说,一个雪季光是雪场门票就卖了二十多万。
今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将投票选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对于这个申奥小镇的人们来说,他们期待着,也有着各自的希望和担忧。
一位崇礼姑娘说,从去年开始,她的家人朋友都做起了滑雪旅游的生意,她希望申奥能成功,但也担心人多了,垃圾就多了;车多了,尾气就多了;房子多了,地就少了,树也少了……“真是特别希望能留住我们的蓝天。”
小任说,他对团队的实力很有信心,相信冬奥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但眼下,他最希望的还是父母能住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在县城居住多年,全家依然是农业户口,这意味着他们没资格申请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自申奥以来,县城的房价一路飞涨,他们已经买不起了。
“相比于北京,张家口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要落后很多。借助申冬奥的契机,可以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靠冰雪产业增加就业,让当地人尽快富裕起来。同时,申冬奥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把体育融入人民生活,受益的也是老百姓,这个影响可能会延续几代人。”不久前,当被问及北京在已经承办过夏奥会之后又申办冬奥会的原因,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王惠这样对媒体表示。
而对崇礼来说,更重要的是,如果申办成功,如何在奥运后延续“冰雪经济”的繁荣,这需要更具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更切实的宏观规划以及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3月底,雪季已经快结束了,非节假日时,商贸新区的街道上已几乎见不到人。
“之前这街上全是人全是车,宾馆房间都是爆满的。再过几个月人就又多啦,都是夏天来走草原天路的!”在钟楼广场旁,一个小卖部的女主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和周边小店一样,她的这家小卖部也是去年才开业。因为自家的房子和地被房地产开发商征用,作为补偿,她得到了这个位于中心区的铺面。她和丈夫孩子住在里屋,用外间开了这家小卖部。
“去年这里一年的租金是一万四,到今年,你出两万想租都排不上呢!”女主人说。
又逢整点,广场上的欧式钟楼开始了定点报时,钟声回荡在整个小镇。路边的广告牌上,巨大的标语在阳光中闪光,上面写着:“新机遇、新梦想、新动力、新崇礼”,强烈反射在每一个崇礼人的脸上。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