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申城遭遇正宗“冰火两重天”——白天气温犹如初夏,最高气温飙升到了30.5℃,到了晚上10时左右,不仅气温暴跌10℃左右,雷电、大风、冰雹三个预警齐齐拉响。上海市气象局气象专家表示,上海拉响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很少见,此次的冰雹预警是2011年来的首个。
昨天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就发布了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并提醒说:山东南部、安徽中东部、江苏、浙江北部、上海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当天下午起,安徽和江苏等地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一起登场,南京、常州等地下的冰雹大小堪比鹅蛋,令人称奇。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说,冰雹一般非常局地,像昨天这样在江苏南部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一带多处出现,并且个头很大,说明这次的强对流天气很厉害,而4月末有这么强的对流天气并不多见。
昨晚9时59分,随着雨带东移,申城遭遇了今年首个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现身,并触响了2011年来首个冰雹橙色预警信号。据监测信息显示,本市西部和南部的青浦、奉贤、金山、松江等区域出现冰雹,其中,青浦练塘镇冰雹最大,最大颗直径有20毫米。后半夜,降水才逐步减弱。“其实,强雷暴云团进入青浦就已减弱了很多,冰雹不像苏州吴江、木渎那么大。”专家表示,从申城气象史来看,冰雹最多的月份为7-8月,3-4月相对少一些。2009年,本市也曾拉响过冰雹预警。
昨晚11时多,部分金山、青浦等地的市民就感受到了冰雹的威力。金山网友“彼岸烟花”说,屋顶被冰雹敲得咚咚响。还有网友晒出了金山冰雹的实拍照片,比一块钱硬币还大了一圈。中心城区的市民虽然没有受到冰雹困扰,但仍受到了强雷暴天气的侵袭。昨晚中环上一辆法拉利跑车在暴雨中失控发生单车事故。
专家释疑
冰雹为啥春夏出现?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直径一般在2毫米以上,大的数十毫米,常呈坚硬的球状、锥状,内核常不透明,大的着地反弹,坚硬不易碎。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说,冰雹和雪最大的区别是在形态上。“雪的形态比较松散,冰雹的形态比较致密,这和两者的凝结过程不同有关。冰雹是水汽先凝结成水,然后再凝结成冰晶,而雪是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由水汽凝华成冰晶。”
李汀说:“在炎热的夏天,或者像昨天这样气温较高的日子里,太阳会把大地烤得非常烫,空气被加热后,大量的湿热空气就会快速上升。而此时,湿热的空气遇上冰冷的高空空气,就会发生急冻,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在云层中不断翻滚下落,不仅会不断吸收周围的水滴‘长大’,表层还因为低温而凝结,最后变成了冰雹。”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雪出现在冬天,而冰雹竟出现在夏天?李汀解释说,第一,只有夏季大气中才有那么多的水汽,冬季的大气较为干燥;第二,只有夏季,地面才会被太阳烤得炙热,令湿热空气快速上升到空气冷的地方。
预警为啥分两档?
李汀说,冰雹预警只有橙色、红色2个级别,分别表示6小时之内和2小时之内会出现冰雹。“和一些预警警示的是天气现象强度不同,冰雹预警是按时效来分级的。对于冰雹这样短时灾害,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给户外活动者带来的伤害,以及造成农业灾害,因此,预警打的‘时间差’非常重要。如果时间卡得比较准,就能提前采取防护措施。”
警报为啥以前未听闻?
为何冰雹预警信号以前几乎没有听闻,李汀说,一种可能是冰雹天气增多了,但从目前的气象监测来看并没有;另一种可能是天气预报精度提高了。“冰雹通常伴随着非常剧烈的强对流天气出现,而强对流天气是比较难预报的。”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