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名臣辈出,有两个人身后并不寂寞。一个是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另一个是近日出现在话剧舞台上、被康熙皇帝称为“几近完人”的陈廷敬,树立了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的清官形象。
陈廷敬是一个大才子,一个成功的文化人,他最终以编纂《康熙字典》而青史留名。但是,史书记载得很少的,陈廷敬又是一个惩处贪官的骁将、一个除恶不留情面的清官、一个铁腕反腐的英雄。话剧《大清相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非常贴切,做到了还原历史、关照现实。观剧后,人们对于整敕吏治、严惩贪腐、重用并保护清官的康熙皇帝和正直秉公、重情重义、高才厚德的贤臣陈廷敬充满敬意。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就是力争做到陈廷敬声称的“治国先治吏”,“以法治吏”。史载,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剧中康熙起用陈廷敬反腐肃贪,密召其进宫,赠其一个“狠”字,表明了整治贪腐的决心。面对贪腐成灾,陈廷敬做到了铁面无私,无情肃贪,不管是骨肉至亲,还是知己莫逆,一律用铁腕之力、无情之心来对付,用勇气和智慧来扳倒。
编剧洪靖惠,一个年轻才女,写这样沉重的历史戏,历时三年,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故事借用《四进士》的技法开篇,从写陈廷敬、张汧、郑恒、高士奇四个赶考的举子在京城“同福茶馆”里结拜兄弟入手,盟词是:“他日我若有幸为官,必当清正廉洁,绝不贪赃枉法,若违此誓,仁兄贤弟不用顾念结拜之情,人人得而诛之。”四名同榜进士,几年之后,都做了高官,但是,真正不忘初衷、身体力行者,唯陈廷敬一人。
高士奇做官后改变了信念,对陈廷敬说:“这天大的乱子,地大的银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陈廷敬,要你多管闲事!”高士奇因屡受贿,圆滑苟营,最终被贬退回籍;中了状元、立志“但求一线蝼蚁命,便敢只身斗虎狼”的郑恒,因卷入建龙亭贪污案而下狱,被判斩立决,陈廷敬在刑前赶到狱中和他见面,陈廷敬痛斥他:“这贪腐之路乃是不归之途,如今眼前无路,已无法回头。” “一个龙亭案,饿死多少黎民,累累白骨,哀鸿遍野,致百姓于水火之中,你心何安啊?”郑恒于是取来一张白纸,上书“我本高洁”四个大字,以示悔恨;而忠厚耿直的张汧,却为妻舅索额图所累,容贪渎职,亏损云南库银三十余万两,这就是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汧贪渎案。康熙帝让直隶巡抚于成龙等人前去会审此案,最后被判绞决。陈廷敬又拿郑恒所书“我本高洁”四字,到监狱为张汧送行。剧终,舞台上漫天飞撒、满地铺陈的白色纸钱,显现了陈廷敬祭奠故友知己的痛惜之情。“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陈廷敬的内心世界坚定而孤苦。
有清一代不设“相国”之位。“大清相国”是康熙皇帝给陈廷敬的殊荣,也是他坚守初心、善作善成之所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几近完人”: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康熙皇帝深知自己的老师是个至情至性的宽厚仁德之人,却委派他去揪贪除贪,挥舞反腐的大刀,无情地砍向挚友亲朋,内心会有多么深刻的痛苦,所以真诚地拜谢道:“廷敬先生,学生玄烨,代天下苍生,我大清万千的子民谢过先生。”有情之人陈廷敬,为国为民,毅然接过了整治贪腐的无情之刀。这场戏君臣交心,颇具张力,令人动容。
陈廷敬虽官至宰辅,生活却非常清贫。他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生活俭朴,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赋诗曰:“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陈廷敬在京为官五十余年,整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
这也许正是陈廷敬立于康熙王朝朝堂上五十年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