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癌症手术后,我开始了规律的每日快走半小时,无论是三十七摄氏度还是零下四摄氏度都没能阻止我的脚步。又是一年夏日炎炎。当一天的热气在傍晚渐渐散去,另一个热火朝天的世界就此展开。
女性是跑道上的“绝对主力”。穿着居家服甚至睡裙的,是操劳了一天家务的阿姨们。她们不愿汗水沾上新衣,往往不修边幅地赶来走两圈,顺便和姐妹们聊上几句;穿着正装、背包挎包的是刚刚下班的白领,有人甚至穿着高跟鞋就走开了。那是多少有些健身意识却抽不出整段时间的人,她们争分夺秒的精神难道不可贵吗?穿着标准跑步装备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十年如一日的跑友,从周围人们对她们的熟悉程度和一口气能跑上十几圈的耐力就可以判断;还有一类,衣服鞋子一定是名牌,耳机、计步器、头巾一应俱全,但跑不上几圈就偃旗息鼓的,都是刚刚鼓起勇气的“素人”。正所谓“腔调一定要足”嘛!
男性是跑道上的“中流砥柱”。有人说,男人要么不锻炼,锻炼起来真是“气盖山河”。社区体育场就有一群跑友,每天坚持结伴跑步,不跑到衣服湿透决不罢休。其中一位60多岁的长者,更是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赤脚跑。原先,很多人以为他是运动员出身。后来才听他的跑友们说,他是退休才开始跑步,最初走两圈都气喘,坚持了这几年,已经可以跑上十几公里。他的目标是参加“半马”。
跑道上的稀客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身材都不苗条,往往几圈下来就气喘吁吁。每到春末夏初,他们不约而同地出现。过了夏天,人数就会少去一大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银发族”,他们人数庞大,一些甚至拖着不便的腿脚,在跑道上坚持走十几圈。
孩子们是跑道上的“障碍物”。他们有用不完的体力,天生喜欢奔跑,总是横冲直撞。当然,他们最终都会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揪”回草坪上或滑梯沙坑旁,继续他们五彩缤纷、打打闹闹的玩耍时光。
夜晚的小花园是体育场的延伸。男女老少围着草坪快走或散步。花园中心的空地上,阿姨们在跳广场舞。舞姿美不美且不说,动作到不到位也不要紧,充分享受这种舒展的时刻才最重要。孩子们终于迎来一天不见的父母。他们走着、跑着、跳着、笑着,享受着别样的亲昵。哪怕只是相拥坐在草地上看星星,也是难得的温情时刻。花园的亭子里,有人推手抡臂,打着晚场太极拳;有人弯腰踢腿,把全身经络捶打一遍。不时传来的悠扬笛声,让人浮想联翩。
很多时候,我们用车水马龙的街道、快节奏的写字间、喧闹的酒吧KTV来彰显城市的活力。可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臃肿的身体、麻木的表情和各种因为亚健康而呈现出的疲惫。相反,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广场、体育场、小花园里的人们,你会发现一种生活的热力和蓬勃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生命之初,我们乐于投入自然,享受运动自如的欣喜;当生命过半,我们重新回归自然和运动的怀抱,追求更纯粹的快乐。这些来自生命本能的激情,在这个夏天,乃至今后更多个夏天,都将涌动在这个城市里,感染更多人,成为更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