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刘海粟的文章大多就画论画,叠床架屋,刘海粟的史料被反复炒冷饭,然而,开掘出隐藏在刘海粟背后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刘海粟不仅以其顽强的艺术探索精神和杰出的成就载誉画坛,更以其领风气之先而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极少有像刘海粟这样一个高度,把个人的命运放在与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位置,刘海粟爱国思想源于传统人文精神,给予他通晓事理做人道理,刘海粟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形成,早在幼年家庭教育中已经达其一生。
1920年刘海粟在《日本新美术新印象》一书中写道:“说起世界的艺术来,我中华自然算是一个先进国,所以有许多西方著名艺术家,都说西方的美术导源于东方的美术又导源于中华。”“我们现状倘然仍昏沉沉的过去,不知急起直追从事艺术活动,再没有地位给中华了。”
1934年12月,刘海粟在《艺术与生命的表白》一文中写道:“炮灰烽烟弥漫了的中华,沉闷而浑浊的空气围绕我们,我们要凿开瘴烟,渴求生命之泉。我们要在黑暗之中,发出生命的光辉。”这句话竟然不是出口于某位政治家,而是刘海粟从心灵迸出的思想火花。
刘海粟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在欧洲他看到日本被西方人当作东方艺术的代表时,他无法平静,四处奔走游说,致函教育部长、驻法公使,与法国交涉每年交换展览。1934年他率团去德国、瑞士、荷兰等地,举办演讲,宣扬中国艺术,介绍中国文化,处处显示了一位来自文明古国的文化使者的豪情与丰采。
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谢晋元率领八百抗日孤军坚守在苏州河北岸,誓愿与阵地共存亡,战事惨烈,刘海粟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在苏州河对岸架起画架创作油画《四行仓库》,深情地讴歌了抗日壮士的高贵品格,激发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战事爆发后,日寇大举进攻上海。1939年1月,刘海粟发动上海美专师生捐画400幅,在上海举办了救济难民展览会,全部售罄,募集款项全部捐给上海教养院建难童建筑院舍三幢。同年4月,刘海粟又在上海举办历代名画展,为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筹集医疗款。
在《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记载,1940年1月,刘海粟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城举办“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后又移展多处,从泗水、垅川移往三宝垅,后又移往万隆。所到之处,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义卖收入超过了30万盾,全部由华侨筹赈总会汇寄贵州红十字会,转给急需救助的前线抗日将士。
1981年4月, 刘海粟以自己的画款资助南艺建设,他在香港发给南艺副院长谢海燕先生的电文中言:“我爱祖国,爱南艺,爱下一代。画款港币100万元献给国家,愿望悉数拨给南艺,三分之一作为奖学金,其余购置图书、器材。”刘海粟的高风亮节之举,令人肃然起敬。
1994年刘海粟毅然回到上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毕生收藏的近千件藏品无偿地捐给了国家。他希望自己国家更强大,那么什么力量最能使国家更强大?刘海粟坚信是文化的力量。刘海粟的血管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灼热情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像是一个永远也斩不断的精神脉络。
从懵懂少年到耄耋之年的百年生涯中,刘海粟极少涉及个人和家庭,而是始终联系着社会的进步与民族的安危,为实行民族复兴而创作,以形而下的艺术创作印证了其形而上的人生价值。在刘海粟高尚品质与博大胸怀背后,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人格的外化,值得当代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