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坦桑尼亚支教
胡婉青
  ◆ 胡婉青

  先斩后奏去“冒险”

  上高中的时侯曾经做过志愿者。那是学校组织我们去交通要道站马路,手执一面小绿旗,劝导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交通志愿者。2013年秋季我赴美国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留学,虽然学业繁重,但想当志愿者的初心却一直潜伏在心头。

  终于有一天,这个机会来临了。我拿到了一份宣传单,内容是这个公益组织即将开展一次国际志愿者活动。我兴奋地去了宣传会现场。

  这个组织叫GIVE(Growth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Excursions,国际志愿者成长旅行,缩写正好是“奉献”的意思)是一个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志愿者组织,每年冬季和夏季都会去坦桑尼亚、尼加拉瓜、泰国以及老挝等一些比较贫困的国家开展志愿者项目。在异国他乡做志愿者一直以来都在我的愿望清单里静静地储存着,如今机会终于来了,岂肯错过?我来了个“先斩后奏” ——先报名,然后再向父母通报。

  没想到,向来谨小慎微的父母听了我的“冒险计划”,反应却出奇地平静,而且一致支持我。“温室里的花朵是要去艰苦的地方锤炼锤炼。”这是父母的想法。于是,我在网上填报了表格, 选择了暑假期间五月二十六号去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为期十五天的支教项目。

  五湖四海来相聚

  终于盼来了出发的日子。我迎着明媚的阳光,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征程。

  飞行了十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国际机场。在机场抵达口,一眼就看到一名年约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手里举着“去桑给巴尔支教请找我”。噢,终于和组织会面了!他介绍自己是领队,名字叫Josh。此次参加支教的有23人。集合完毕, Josh带我们去机场附近的旅店休息。在去旅店的路上,大家互相兴奋地介绍自己来自哪个国家、哪所大学。当我说到自己来自中囯上海时,车厢里“哇”地叫了起来,有的外国学生还跷起了大拇指,让我感觉到做一个中国人真自豪!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同学通过自我介绍,使刚才还有点拘谨的氛围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翌日清晨,Josh早早把我们叫醒。用完早餐后,就踏上了支教目的地桑给巴尔岛。

  桑给巴尔位于坦桑尼亚东部,毗邻印度洋。早在宋代,中国典籍中即有记载,称这里为“层拔国”。行政区域划为5省,我们去的是桑给巴尔北方省的一个名叫开罗的小村庄。

  我们下榻在一个叫做Babybush的小客栈。小客栈是一幢用石头垒起、刷着白色石灰水的大平房,就像国内堆放粮食的仓库。房间内除了几排用石头作支撑的单人竹板床,没有洗浴及卫生设施,想要洗澡和方便都要去不远处简易的铁皮屋解决。Josh说,这个客栈是专门为国际志愿者准备的,在当地这已算配置很好的居所了。从阳台向外眺望,纯净碧蓝的印度洋一望无垠,泛着金光的沙滩上,几个皮肤黝黑的孩子们在踢着足球,不远处,散养的牛和马在海边悠闲散步。我贪婪地欣赏着美景,对接下来十几天的志愿者活动更加期待。 

  经受第一次考验

  次日清晨,我们吃完早餐便来到工地。Josh简单介绍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当地的孩子们修缮教室以及所有的课桌椅。我分配到的任务是搅拌黏稠的泥土。

  这可是个体力活,对养尊处优、个子瘦弱的我来说不啻是个大挑战。“Hey!Patty!”我还在出神,一个叫Baylee的美国女孩就朝我掷了一把铁锹,并冲我诡谲一笑。她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瞧着大家都热火朝天干了起来,我还犹豫什么呢?别丢咱中国人的脸!

  可是,我操起铁锹便犹豫了。由于从来没有握过这家伙,竟不知道怎么使用。这可难不倒我,现场学艺嘛!我偷偷瞧了下旁边同学的使用方法,“依样画胡芦”,虽然起初动作有点笨拙,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操练,铁锹在我手上竟也运用自如。干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真想停下来歇歇,但瞅瞅其他同学还干劲十足,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个刚冒出来的念头就被我压了回去。

  尽管时间才早上八点多,但气温似乎跟大伙的热情一样“噌噌噌”蹿到了摄氏四十度……四个小时的劳动终于告一段落,每个人都累得懒得说话。

  当地居民对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白求恩”非常热情和友好,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午饭。村民主要经济作物就是香蕉,生活过得非常清苦,我们的三餐也入乡随俗:芭蕉放在盐水里煮一下当菜,菜焦则和少许大米一起煮当主食吃。尽管缺油少荤,芭蕉吃在嘴里还非常苦涩,但我们还是吃得有滋有味。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受住了第一次考验。破损的教室桌椅经过我们这批“能工巧匠”的修修补补,以新的面貌出现了。最有成就感的要数来自卢森堡的昂格纳。他上高中的时候跟做木匠的父亲学过三年,所以“缺胳膊少腿” 的课桌椅都由他“承包”了。

  点上蜡烛记日记

  教室和课桌椅修好,可以上课了。根据安排,我们“一对一”负责一个年龄从6岁到18岁不等孩子的文化补习。我结对的是一个名叫特瑞莎的12岁小女孩。她皮肤黝黑,梳着两根麻麻花辫,赤着脚,一双亮眸腼腆地看着我。为了打消小女孩的拘谨,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递给她,然后和小女孩拉起家常。小女孩怯生生地告诉我,她还是第一次吃巧克力。通过语言加手势的比划,小女孩渐渐和我热络起来。英语是桑给巴尔的官方语言,但岛民通用语言是斯瓦西里语,因此英语水平普遍很差。缺啥补啥,“开学第一课”就从最基础的26个英文字母教起。有时为了矫正一个英文单词的发音要反反复复来上好几遍,虽然教得很吃力,但当看到我的 “黑珍珠”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每天要劳动,还要支教,每个人都感到很疲惫,但大家还是苦中作乐。因为没有电,更没有网络,夜晚,我们就点上一堆篝火,围坐成一个圈,玩扑克,讲笑话,喝着客栈特制的饮料。我则独享清静,趴在桌子的角落,点上一根蜡烛,把一天的收获写在支教日记上……

  小村庄濒临大海,因此淡水资源十分稀缺,每天洗澡只能就地取材,用咸涩的海水冲凉,而用海水洗涤的衣物因为湿热的气侯,所以永远是潮叽叽的。不但要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每晚睡觉还要与不断爬到蚊帐内的体积如蟋蟀大小的蚊子、蚂蚁作斗争。这里的蚂蚁很厉害,被它咬一口,立马就会红肿,如不及时吃药就会发炎溃烂。为了防止蚊子、蚂蚁的袭扰,我们都支了蚊帐,哪想到,蚊帐竟成了蚂蚁的“美味佳肴”,蚊帐竟也被咬得千疮百孔,只能用“创可贴”补洞。一次睡觉前,我用手电仔细检查了蚊帐内是否有“潜伏”的蚊子或蚂蚁,确认安全后,才钻入蚊帐。没想到,睡下没多久,我的手上便被一只咬破“创可贴”进入蚊帐的蚂蚁咬了一口……真是防不胜防啊!

  离别只是个开始

  短短十几天的志愿者活动即将接近尾声。那天下午五点多,我正在房内整理衣物,特瑞莎来了,她的爷爷邀请我去她家做客。特瑞莎的家很简陋,是用几块木板围成的,类似于国内建筑工地上的简易工棚,平房的屋顶上铺着油毛毡,上面压着几块大石头。特瑞莎的家人很热情,特别是特瑞莎70多岁的爷爷,他粗糙的手拉着我的手,跷起大拇指,用不算流利的英语对我说,中国,毛泽东,坦赞铁路……虽然特瑞莎的家很贫穷,但这天他们用玉米面加糖、椰子油做只有在重大节日才吃的民族传统的“乌伯瓦伯瓦”手抓饭招待我,还炖了一锅用牛肉、咖喱、葱头、西红柿等原料做成的汤。特瑞莎俏皮地对我说,今天托你的福,我有口福了!

  他们衷心感谢我每天教授特瑞莎英语,使特瑞莎的英语口语有了很大提高。特瑞莎还“汇报演出”,演唱了一首“字正腔圆”的英文歌曲……

  临别那天晚上,村庄里的大人孩子们为我们表演了在当地颇为盛行的 “布戈博戈布”舞蹈。这是一种传统的有特色的农村舞蹈,通常只在耕种或开垦土地以前表演,以示庆贺、祈求丰收。演员手握锄头或做刨地动作,胸部和胯部不停地前后摆动,极富农村情趣。看着这些已经渐渐熟悉的面孔,一阵难以形容的情感,浮上心头……

  十几天虽短暂,但我已和这个小村庄和村里的人们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不仅仅是一次志愿者活动,更是对自我的再一次认识。正如Hannah 说的,“不尝试就不知道结果,你的人生只有一次!”我想,学着去“GIVE”,这只是个开始,而不是个结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家装专版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在坦桑尼亚支教
台湾的『小白菜』
公告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在坦桑尼亚支教 2016-11-13 2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