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雾霾天多,开启的门窗会成为室外有害颗粒物进入室内的通道,但不开窗真的安全吗?日前,在奉贤区邬桥社区举办的第28期新民健康周周讲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郭忠良教授提醒,室内“雾霾”常常较室外的雾霾更加严重,对于哮喘和慢阻肺患者十分不利,因此若非身处工地、工厂等排放污染太严重的地方,建议仍定期开窗,让室内外空气保持流通。
“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空气也同样需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新。”郭忠良教授指出,室内空气如果长时间缺少通风,空气中的有机颗粒,如尘螨分泌物和尸解产物、霉菌、宠物毛屑和排泌物、装潢材料以及家具散发的各种刺激性物质容易积聚,对哮喘和慢阻肺患者而言十分不利。“多数情况下,不通风的室内空气比室外雾霾污染更严重。”郭教授表示,只要不处在排放污染特别严重的地方,仍建议定期开窗通风。
据介绍,每到冬天,总有相当一部分慢阻肺患者因使用空调不当而引发疾病。郭教授表示,过冷、过热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都十分不利,尤其对严重的慢阻肺患者来说,合适的室内温度和必要的空气流通显得尤为重要。“较高的温度可以使空气中氧含量下降,加上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可能导致机体缺氧加重。另外,室内空气较为密闭,流通不足,使空气中的有机颗粒、烟雾增加,可能对严重的慢阻肺患者有一定的影响。”郭教授认为,冬季室内温度应在18℃~20℃为宜,并适当开窗,让室内外空气得以流通,提高室内氧气含量。
郭教授说道,慢阻肺患者中十有八九现在或以前曾经是“烟民”。“虽然不是所有长期吸烟者最终都会罹患慢阻肺,但吸烟绝对是导致慢阻肺的高危因素之一。”从预防的角度来看,他强调戒烟是减少慢阻肺发病、阻止其进展的单一最有效、最省钱的干预措施。同时,还需避免每天烹饪时厨房油烟过重。此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改善呼吸功能,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郭教授提醒,一旦出现咳嗽频繁发作、痰量增加,就要及时就医,尽早控制呼吸系统感染也是预防肺心病的重要措施。
专家简介
郭忠良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基金1项,2015年获得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6篇。参编《呼吸科常见病用药处方分析》、《急诊医学教程》等学术专著2本。
擅长各型呼吸衰竭的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防治,胸部影像学判读和各种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