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通行的对中产阶层的定义,指其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其附近区间或收入、财产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人员的集合。如按此定义测算,目前我国有3亿多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这个数据跟中国的现实国情相比,显然不符,他认为不宜简单套用国际上确定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
“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
——《经济学人》杂志文章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2016年7月,该杂志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他们是目前全球最焦虑的人。
“收入处于全国或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与较高水平之间、家庭生活水平达到全国或当地小康与比较富裕程度之间的人员。具体量化标准是:中产阶层成员的收入在各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与平均值的2.5倍之间,即从全国层面看,2013年劳动者个人年收入在6万至15万元或家庭收入在8.5万至22.5万元,家庭人均住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数量金融资产者,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中产阶层;而在北上广深,收入则须达到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即2013年个人年收入12万至30万元或家庭年收入17万至45万,且其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并另有一定金融资产者,才能在当地称为中产阶层。”
——苏海南基于多年研究对中国中产阶层做出界定。
“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中产收入陷阱’的端倪。中产收入阶层的焦虑,来自高税负下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忧虑,来自不断攀高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养老的高成本。”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他撰写的《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一文,引发广泛关注。
“当下最要紧的问题是,中产阶层的比例还明显偏低,首先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现状,努力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接下来,才是如何避免陷入‘中产收入陷阱’。”
——在苏海南看来,是否会陷入“中产收入陷阱”,要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的进展。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层有望达4亿人,目前我国中产阶层比例仅占总人口的18%,当下首要问题,是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