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讲有演
有教
从通识教育到学校社团再到课外兴趣班,有讲、有演、有教,形式多样,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古老的传统戏曲表现出了兴趣。上京的业余艺校大概可以算是戏曲进校园的老牌“正规军”了,教师队伍全部由京剧院的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演员担任,20多年来跑遍了全市的各个角落。艺校的崔老师告诉记者,他一周要上六天课、跑12个学校和幼儿园,宝山、闵行、嘉定都留下他的足迹。像他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他介绍说,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有的是兴趣班,有的是以年级为单位的普及课,还有的是全校学习京韵操——早在戏曲广播体操走红前,上京的老师们已经编出了好几套京韵操在学校教学,收效颇佳。而上京业余艺校老师们教出来的学生在市区两级的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也使得学校对于戏曲进校园兴趣大增,几乎每个老师都能拿出一叠奖状来。
昆曲艺术进校园也很有传统。早在十多年前古北中学就曾把“京昆艺术欣赏”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去年,上海昆剧团在短短一个多月里为金山区的学生们演出了100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演出现场的小观众们一个个身体前倾、脖子伸长看得津津有味,掌声、笑声接连不断。而延安初级中学则是从2010年开始引进昆曲教育,逐步形成了上海市唯一一支市级中学生昆曲社团。上海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胡维露、袁佳从2012年开始在该校昆曲团担任指导,教授了《亭会》《拾画》《百花赠剑》等剧目,不仅让学生们对昆曲发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帮助他们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昨天上海昆剧团的演员们为延安初级中学的学生演出了《西游记·借扇》,反响热烈。
深厚群众基础
沪剧是上海的本土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年来已经在不少学校建立起了自己的传承基地,在普及沪剧的同时,也挖掘潜在的沪剧苗子。在“沪剧之乡”白鹤镇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社区的“一条龙”沪剧传习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是镇上的“沪剧传承艺术总顾问”,沪剧院演员钱思剑、吉燕萍则是“指导员”。而上海沪剧院的“沪语训练营”从最初的30名学员、两个班发展到了200多个学生、20多个班,一派欣欣向荣。训练营一周年的汇报演出中好几位学员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一位7岁小学员还被沪剧院邀请参加了新戏《回望》的演出,出色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除了戏曲院团走进校园之外,还有一些学校自发地把戏曲引进了校园。在光明中学,京剧是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无差别地传播到每个学生。每一个新生进校后都必定有三次接触京剧的机会:刚进学校,既是数学特级教师又正式拜在麒派创始人周信芳之子周少麟门下的校长穆晓炯就会为所有新生开一次京剧艺术普及讲座,由穆校长亲自主讲、亲自示范;高一的艺术课有5个课时交给了京剧,不仅看京剧录像、学京剧唱段,还会把刀枪把子、戏装髯口等带进课堂,让学生“披挂上阵”照着经典剧照中的样子摆个POSE,跟着老师跑个圆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刺激”是的这些年每年的迎新文艺汇演中都会有同学粉墨登场演京剧,虽然只学了几个月的学生表演难免稚嫩生疏,不可能与专业演员相比,但自己身边的同学化身为“京剧演员”总能激起大家极大的兴趣。 本报记者 王剑虹
相|关|链|接
上海京剧院业余艺校的老师们20多年来奔波在上海的数十个中小学及幼儿园,播散京剧的种子;上海沪剧院的“沪语训练营”两年多来培养了一批沪剧新苗,不菲的学费挡不住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上海淮剧团与浦东浦兴街道的文化共建中,浦东模范中学成为重要载体,沪上首个“淮剧校园传习实践基地”落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