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迎来十周年的“名家名剧月”,从创办以来就以“聚焦新剧目、展示新成果、培养新观众”为宗旨,以创新剧目吸引新的观众,是名家名剧月的特色。比如今年“名家名剧月”的开幕大戏《寇流兰与杜丽娘》就是一个创新突破之作。早在去年4月,这个剧目尚未上演时,东艺就已定下了邀请该剧参加“名家名剧月”,这也是以创新为特色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第四次参加“名家名剧月”了。这几年来,新时期的优秀新编戏曲作品比如尚长荣的“三部曲”等几乎大部分都已在“名家名剧月”亮过相。周红、徐惠新的“文化评弹鉴赏会”,王珮瑜的“京剧清音会”等样式创新的演出也都是“名家名剧月”的宠儿,还有与东艺气场契合的《江南好人》《寇流兰与杜丽娘》等“离经叛道”的作品也很受好评。不过与此同时,一些经典传统老戏在“名家名剧月”也有一席之地,比如昆曲《牡丹亭》、越剧《红楼梦》等经典中的经典也都曾在此亮相。今年票房火爆的《七十二家房客》也同样是滑稽戏的经典之作。
十年来,到东艺看戏的观众中老戏迷少、新观众多也成为圈内一个公认的现象。不仅新观众是东艺“名家名剧月”的特色,观众的年轻化程度也在持续上升。以往大都关注音乐会的东艺会员群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戏曲演出,不久前会员活动日推出的越剧嘉年华也深受会员的欢迎,活动日之后越剧《春香传》的出票明显加快。
虽然“名家名剧月”在票房上持续走高,但每年主办方的压力也不小,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到哪里去找合适的剧目。虽然近年来戏曲创作越来越受到各层面的关心,但总体上来讲,每年全国“产出”的优秀戏曲作品数量还是相当有限,这也使得“名家名剧月”的“货源”时常处于“紧缺”状态。如果说前几届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创作的一批优秀新编剧目可以选择的话,那么这几年“库存”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今年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黄梅戏《大清名相》几个月前才刚刚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这次又应邀前来参加“名家名剧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与艺术节或其他一些大型系列演出“撞剧”在这几年里已经是经常出现的情况了。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