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蓉
新学期,大学迎来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在“花式”迎新活动中,近年各学校学院组织的家长会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大学还将家长会“送上门”,开到了生源多的城市,与学生家长面对面。大学家长会通常不强制参加,却几乎场场爆满。
校长、教授、辅导员,甚至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大学生应学会的第一件事是“独立”,但每年不适应校园生活的学生大有人在。多位负责学生工作的大学老师无奈地说,大学前埋头刷题,刷出高分考进名校却迷失了——再也没有家长和班主任天天逼着做作业,很多学生一下子松散下来,有的还染上网瘾;高数等大学课程难以轻松应对,跟不上节奏又没有学习能力,挂科的人很多。因此,大学家长会应运而生,除了介绍学校,大学也无奈地希望能实现“家校合力”。
另一方面,不少家长从“圈养”到“放养”,一时难以适应,依然渴望知晓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会因此颇受欢迎。最近,上海健康医学院举行的校长面对面活动上,就有家长要和校长“加微信”。家长最想知道什么?互动环节的十多个提问里,竟有七八个问的是“能考研吗?”“能转专业吗?”进一步对话交流,才发现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好些并不了解孩子所选专业究竟学什么、将来做什么。
家长不了解,学生也未必了解。有调查显示,每8个本科新生中就有1个想转专业,除了因分数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外,更多是缺乏生涯规划,盲目选“热门”、被选择、或是对专业情况了解太少所致。
大学家长会的热闹,却折射出家长的延续焦虑和盲目,他们也是孩子的镜子。科学的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探索外界,寻找适合自身人生发展的方向。但大学前的这项“技能”却缺失了。家校的“管”与“放”似乎没有抓住全部的重点,除了学业之外,这人生重要方向的“导航”能力何尝不重要?